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 发表学术论文网文史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类论文发表范文(两篇)> 正文

中国传统文化类论文发表范文(两篇)

所属分类:文史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18-02-02 15:23

本文摘要:下面是两篇中国传统文化类论文范文,第一篇论文介绍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建立起一座中国传文化积极的精神财富宝库。第二篇论文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当代价值及创新,传统文化元素是是推动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精神动力,论文对其创新性的建

  下面是两篇中国传统文化类论文范文,第一篇论文介绍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建立起一座中国传文化积极的精神财富宝库。第二篇论文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当代价值及创新,传统文化元素是是推动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精神动力,论文对其创新性的建构进行探讨。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杂志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的中国传统文化》

  摘要从理论的严谨性和系统性要求的角度来说,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寻源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性进行充分解析,是基本的前期逻辑梳理;尝试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角度剖析其内容选择的传统文化指向,是一种完全必要的研究和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积极的内容建构起一座精神财富的宝库,其优秀的品质与人们对价值和意义的执着追求相契合,就更加能够引起共鸣、获得认可;道德的全人类性、先在的主体认同基因、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地位以及“文化自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寻源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合理性的有力支撑。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国传统文化;合理性,论文发表

  一直以来,很多人都在追问:我国近几十年德育效果差,德育效率低的原因是什么?除了社会大环境、指导观念、方式方法、队伍结构等方面的考量,学界的很多前辈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面提出了各种思考:在过去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对受教育者所进行教育的内容是否有待补充、完善甚至改进?如何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在特定时期突出哪些内容?除了与社会的发展需求相适应,如何遵循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以关怀人的成长为根本目的,正确选择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1中国传统文化中积极的内容建构起一座精神财富的宝库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选择具有多样性。比如,优秀传统文化,西方进步学者和思想家的成果,现代科学文化成果,中国革命传统教育的内容等。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必然要求相关教育内容的科学化,以此为出发点,开放性地合理吸收一切具有先进意义和现实价值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这也是所要探讨的内容的一个大的前提。

  在可供思想政治教育选择的诸多内容中,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怡情养志、孕育文明的重要作用,是极为重要的道德资源。比如,关于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关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关于仁者爱人、以德立人的思想;关于以诚待人、讲信修睦的思想;关于俭约自守、力戒奢华的思想;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境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博爱胸怀,这里无法一一列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是中国乃至世界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为当代中国的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发,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选择提供了不竭的源泉。这一点,几乎是所有人的共识,无需赘述。不过,要归结到一个重点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内容,不仅因其优秀而值得继承,而且因为其优秀的品质与人们对价值和意义的执着追求相契合,就更加能够引起共鸣、获得认可,这无可置疑。

  2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寻源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性,还存在于道德的全人类性

  过去我们强调较多的是道德的历史特性以及与之相关的阶级性,却没有给予道德的另外一个重要方面以足够的重视:道德具有共同的人性基础和相似的物质基础,那么,在肯定道德的差异和历史性的同时,也就需要关注道德的共性和全人类性。在特定的空间范围内,不同时代的道德体系之间有着共同或相一致的地方,我们一直以来所强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积极的道德内容与当今中国社会的道德追求之间就体现着这种关联性。正如惯常所说:由于人们在生存、和谐、秩序等这些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层面的共同追求,就使得不同时代的人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在道德上表现出基本一致的诉求,并发展成为基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这方面的例子很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美德被我们在现时现世所认可,冠之以“优秀”二字,就是道德的全人类性的很好的证明。正是由于道德的全人类性的存在,当前的社会和个体很容易理解和接受传承久远的本土文化中具有共性基础的、生命力持久的内容,——这也为我们充分开发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资源提供了合理动因和有力支撑。

  3先在的主体认同基因是其又一支撑

  在以上两点的基础之上,观照影响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主观因素,更加可以找到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发掘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合理性。在2013年12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文件《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就有这样概括,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了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核心是主体认同。对于主体认同而言,除了利益认同之外,起着重要的导向或基础作用的就是价值认同或心理认同,而后两者在很大意义上是主体在一定的外在社会环境中,基于文化底蕴和个人实践的再选择。而这种再选择的具体条件,尤其是文化背景,在很大程度上是历史承续和沿革的结果,也就是说,处于弥散和渗透着中华特有文化环境中的国人与传承至今的中国文化之间具有必然的、先在的联系和认同基因,这种先天的内部道德环境使得对受教育着进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思想政治品德教育更为可能。

  4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地位决定了它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如上所述,特定的文化环境对于身处其中的人们其思想观念的形成,既有先天“打底色”的影响,又有后天“涵育人”的作用,也就是说,无论如何,中国传统文化都为我们的所思所想奠定了深厚的根基。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处于来自世界范围内不同文化、各种观念的包围与冲击之中,其中固然有“各具其美”的内容,但也必定存在与社会进步向左的东西,对普通民众而言,进行合理的甄别与选择本身就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更勿论普遍一致地在“择善而从”的基础上实现思想观念向更高层次、持续而稳定地发展和进步。那么,思想品德方面追求深层和持久发展的特点就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依托中国传统文化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其一,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人们具有较为广泛的、共同的“认知基础”,若能善加引导,更容易相互融通、达成“一致共识”,在新的目标和层次上形成足够强大的“精神合力”。其二,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根基,“唯其深厚”,才能“发力深远”。它既能够为人们接受合理的观点打下良好的认知基础,又能够引导人们深入思考、持久探索,从而不断达到思想品质的新的境界。

  5“文化自信”基础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具实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就是帮助受教育者形成较强的认识能力和良好的思想基础。当前,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文化交相汇聚,互异的思想观点、价值取向与本土文化交流、碰撞,裹挟而来的一些参差不齐的信息也一并强烈地冲击着国人。在这一过程中,不少人难以辨别良莠,或者无所适从,或者盲目崇外。

  究其原因,除了认识主体自身缺乏合理地进行理性思考的知识结构和科学方法,还有一个重要因素: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接纳和坚定的持守。正因为不具备此种思想认识上的原则性前提,所以很容易被外来的新事物所左右;当不同的观点同时蜂拥而至的时候,自然也就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接纳和坚定的持守源于对该种文化的足够的自信。

  其实,很久以来,我们一直都在坚持强调“文化自信”。应该说,这种自信除了来自本土文化的“独具特色”,更离不开传统文化中所具有的“优秀”的基因。积极寻找中国传统文化中“真”、“善”、“美”的优秀成果,探求其与时代和世界相接轨的精神果实,把它更好地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去,以此来收民心、服人心,则可以期待更为可行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

  总之,在选择和确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时,尽可能利用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道德资源、吸收符合社会和个体发展利益的有益成分,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依据。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人民日报,2013-12-24.

  [2]张社强.日本、韩国、新加坡学校道德教育比较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1).

  [3]张焕庭.教育辞典.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886.

  作者:周恩智 张鸿韬 单位:北方民族大学 周口师范学院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当代价值及创新》

  摘要: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源远流长,留存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基因中,并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全球化的当代中国,古老的文化元素依然有着重要的价值,不仅是推动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精神动力,也是使中国能够更加自信的参与到国际竞争中的内在支撑。本文将对中国传统的文化元素所具有的当代价值进行分析,并对其创新性的建构进行探讨。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当代价值;创新建构

  当代中国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并不统一,既有认为所有传统的文化元素都是好的,都应该保留的保守倾向,也有认为一些传统元素都是落后于时代,都应该抛弃的激进思想。对此,我们应该理性客观对传统文化的元素进行科学的分析,既要大力保留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也要认识到传统元素中的不足之处。同时还要在全球化的视野下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进行理性的分析。我国社会目前还处于转型期,既有高度现代的物质文明,也依然保留了很多农业文化的元素。因此要以综合创新性的理念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加以考查和传承,有机的融合传统与当代,并积极的面向未来。同时还要全面发挥我国的文化产业,对中国传统的文化元素进行创新性的建构,从而促进传统文化与时代发展的步伐相一致,并焕发出新的活力。

  1中国传统的文化元素所具有的当代价值

  1.1以自强不息的文化精神积极推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自强不息的精神既来自于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内涵,对于当代中国的发展和进步也具有极高的当代的价值。正是以这种文化为内核形成了我们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促使中国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勇于参与全球竞争,追求民族的复兴。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更需要我们独立自主的进行自主创新,在新的发展时期以自强不息的文化精神,重建中华民族的自信,并且通过全国人民共同的努力来实现我们的中国梦。这就需要每一个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有清晰的认识,积极学习,勇于进取,坚持改革开放的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2以传统文化中的正气构建社会的正能量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十分强调高尚的情操和气节,并且敢于坚持正义并不断的追求真理,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我们民族的强烈自尊心以及对于浩然正气的推崇。而这也是在当今社会形成正能量的基础。只有充分认识到这种高尚的道德情操在中国社会的价值,才能身体力行见义勇为以及当仁不让等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元素,使我国在社会公众中继续秉持强烈的正义感,以及明确的是非观念,在当代中国社会中形成浩然正气的氛围。

  1.3以传统文化中的贵和尚中精神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中,贵和尚中是其中极其重要的一种,也是中华民族的核心文化元素之一。坚守中道,求同存异,重视和谐构成了中华民族基本民族精神的基本民族意识形态和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中的精髓部分。这种精神对于中华民族有着重要的影响,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全民族对贵和尚中精神的认同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基础,也使得中国人非常重视实现以及保持全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行为处事中避免走极端,重视维护集体的利益,以及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思想是中国人普遍的思维原则。这种文化在当下中国对于凝聚以及扩展民族精神,维护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和重要的价值。

  1.4以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逐步推进我国公民社会的构建民本思想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元素之一,彰显了中国文化中强烈的人本主义的特色。这种民本思想虽然与西方的民主思想有所不同,其产生的基础是在相对自然的农业条件下对国家社会的生活中人民的作用的强调,并非在商品经济的近代所产生的法制思想,但是其在一定程度上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形态,也在客观上推动了我国社会的进步,促使国家和政府更加注重民生问题,有利于逐步实现社会的公平,因此其在当代中国社会中仍然具有一定的价值。

  2对中国传统的文化元素进行创新性建构的途径

  2.1对文化进行综合性的创新

  中国在近现代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激烈变革和文化冲击,在社会形态上从农业社会过度到了工业社会,并且在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推动下逐渐进入了信息社会,而在文化方面更是受到了西方文明的强烈冲击,在经过数千年文明的传承后,在外来文明的冲击下经历了全面的自我否定到逐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重建对传统文化的自信的艰难历程。但传统文化仍需要进行创新构建,比如法治观念、民主思想以及个人的主体意识、契约观念等等都逐渐的成为了我国新型的人文思想,并成为文化精神中重要的内容。因此要全面的推动文化的发展,实现文化的繁荣,对我国的文化内涵、文化的组织和制度以及技术上都要进行科学的创新。在文化所推动的生产力的发展中融入当代的信息技术,并增强文化产业的创意以及组织,在文化内容和服务上进行创新,提高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积极融合古今文化思想以及东西方文化元素为文化的繁荣和创新奠定科学的基础。

  2.2积极发展我国的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是对文化资源和创新以产业形式进行的整合。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条件下,传统文化的元素与文化产业的结合是构建创新性文化的重要途径。在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中,需要国家的文化资本以及非物质性的基础设施的投入与扶持,对大众文化应加强关注程度。在文化的创新和传播中,对文化资源进行整合,突破传统文化机制的束缚,发展中国特色的文化元素,建构创新性的文化体系,建立公共文化的服务体系,从而实现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3结语所有文化现象的背后都是以现实背景为依托的,我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在新时期成为了当代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的迫切需要,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且生生不息,不仅是对前人智慧的总结,也是属于当代每一个中国人的价值取向和文化精神,更是当代中国人实现人生追求的重要途径,是我国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现实需要,也是我们的文化基因的显现。因此,要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当代的价值,也要对其进行创新性的建构,才能充分彰显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魅力。

  参考文献

  [1]王笑.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J].华章,2014(26).

  [2]赵舸.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热的根源与当代价值[J].山东青年,2015(7):143.

  [3]宋宛真.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以儒家文化为例[J].人间,2016,205(10).

  作者:郑成伟 单位:山东管理学院

  推荐阅读:《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创刊于1993年,是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主办。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wslw/15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