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 发表学术论文网农业论文》 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规划设计理念与方法> 正文

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规划设计理念与方法

所属分类:农业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19-11-14 11:34

本文摘要:【摘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人类对美好城市的憧憬下进行规划建设时,由于时代的局限,由于城市决策者、规划者和建设者的价值观和审美观的局限等,城市往往丑态百出、百病缠身,集中表现为城市与自然的关系不和谐。因此,在生态文明的

  【摘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人类对美好城市的憧憬下进行规划建设时,由于时代的局限,由于城市决策者、规划者和建设者的价值观和审美观的局限等,城市往往丑态百出、百病缠身,集中表现为城市与自然的关系不和谐。因此,在生态文明的理念下,如何保障自然的生态系统服务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关键所在。

  城市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共生这一目标可通过四个途径来实现:一、以生态优先的规划方法,重建城市与自然和谐的空间格局;二、道法自然,以自然的生态系统服务为导向,健全生态基础设施,修复和重建被破坏的生态系统;三、通过城市设计和城市修补,完善城市功能布局及形态;四、通过倡导循环经济,践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维护自然的健康。综上即为生态文明理念下的城市规划设计的哲学、科学与艺术的关键之处。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逆向规划,生态安全格局,生态系统服务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引言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载体与集中体现。人类不同的文明阶段有着不同的主流价值观和审美观,具体体现为有不同的城市与自然的空间格局关系、不同的城市形态以及有着不尽相同的生产生活行为。农业文明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视自然为神,依附并顺从于自然,在自然的淫威之下,人类不得不节制欲望,卜地相宅,寻求自然的荫护,用谨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满足生存所需,故而对自然过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带来最少的伤害,与自然保持着一种神圣而微妙的平衡。这种平衡便是农业文明所衍生的生存艺术,表现为朴素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当然,在这种平衡状态下也产生了一种被少数贵族作为特权的城市美学,他们为了有别于普罗大众,定义了所谓的美和品味,手段就是将自然所赋予的健康、寻常、丰产变为病态、异常和不事生产,并通过日常的家居生活和纪念性的城市景观展示出来。

  因此,“美好城市”的象征就被这一少数并拥有话语权的群体定义为诸如金碧辉煌的亭台楼阁、远离乡土的奇花异木、与自然原有地形相违背的挖湖堆山之能事——如秦始皇的阿房宫、宋徽宗的寿山艮岳、康熙的圆明园、路易十四的凡尔赛,等等。所以,不出意外地,农业文明所留存在大地上的超自然的纪念性景观,其壮观程度不亚于工业文明所创造的奇迹,诸如金字塔、秦王陵、长城、吴哥窟,等等。

  由此不难看出,在农业文明阶段,与整体人类的节制欲望获得人类的生存权力的社会形态和文化相对应,城市也被扭曲为少数城市贵族的无度的欲望和特权的表现。而随着工业文明的到来,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化的大生产,一方面是对自然的暴力和对自然资产的掠夺和挥霍,另一方面,随着财富暴涨,在农业文明下作为少数城市贵族所拥有的欲望和城市美学,被城市的新权贵和暴发户们所继承和发扬,并逐渐传染给随着工业化大生产以及财富增长而涌入城市的人类。

  犹如中国妇女通过“裹足”而获得优越的城市特权行为,早期仅限于宫廷和贵族而后泛滥于民间,成为城市化和高雅化的标志一样,曾经是少数城市贵族拥有的欲望和审美特权,迅速泛化为城市化人口的共同追求。于是乎,在短短一两百年时间内,凭借资本的飞速增长、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源源不断的能源和资源的消耗,对异常景观的追求和欲望便如脱缰的野马,主导着城市的蔓延。

  以种种美化和发展的名义(俞孔坚、李迪华、吉庆萍,2001),人类通过对土地的三通一平、对河道的裁弯取直、对违背自然的奇花异木的引种;通过营造巨大的人工景观工程、超大尺度的广场和景观大道、奇奇怪怪异想天开的建筑和构筑物;也通过高消耗和高排放的生活方式的无限泛滥,等等,人类不断地改变着与自然的界线,终将自然逼到了墙角。于是乎,自然开始了它的报复,通过洪水和地质灾害向城市争夺领地;通过雾霾、水土污染和栖息地的消失、各种城市病的频发来抗议城市建设的无道,也抗议着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无度。

  因此,以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基本理念的生态文明便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高度发展的结果,是一种以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为核心的社会形态之变革,是人类对以往不同文明阶段成果的批判和扬弃。与之相适应,生态文明理念下的美好城市及其规划设计的哲学、科学和艺术也应运而生。

  这既是对农业文明中少数城市贵族不事生产、追求异常和扭曲畸形的城市审美观的批判,也是对工业文明过度依赖工业技术、消耗无度和无节制排放的生产生活方式的批判,而同时,它又将农业文明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及工业文明的科学观和技术成果进行集成和发扬。生态系统服务定义生态文明理念下的美好城市中国政府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这正是美好城市建设的核心内涵,用国际流行的概念来描述则称为人类福祉(HumanWell-Being或HumanWelfare)。

  千年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报告(MEA,2005;Pramova,etal,2012)将人类福祉的组成要素定义为安全、维持高质量生活的基本物质需求、健康、良好的社会关系和选择与行动的自由这五个方面。福祉是分层次、多要素组成的复杂体系。根据生态系统服务所实现的收益,可以将人类福祉划分为三个层次。

  福祉构建服务,指产生人类基本福祉要素的生态系统服务,主要指物质性收益,包括食物、水、能源、土地、材料和空气等收益类别。福祉维护服务,指用于维护人类已实现的福祉,使其免受损害的生态系统服务,包括灾害防护和健康维护的收益类别。

  福祉提升服务,指用于提升人类福祉层次,满足人类精神需求的非物质性收益的生态系统服务,包括审美、娱乐、旅游、教育等收益类别。自然通过提供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sService)而影响人类福祉(Daily,G.C,1997),生态系统服务的质量决定城市的生态安全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和精神文化品质;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本质是自然能持续提供充足的高品质的生态系统服务,而生态系统服务的存在依赖于自然的供给能力,这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逻辑,也体现着人类价值取向。从这个逻辑来认识人与自然以及城市与自然的关系,彻底改变了工业文明理念下简单地将自然作为物质生产生活的资源的认识。

  有了对自然服务概念的认识,自然与经济的关系已不再局限于将自然仅仅作为可开采和掠夺的资源,自然在为我们提供生产和生活资料、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促进经济增收等等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它所能给社会提供的综合的生态系统服务,包括提供洁净的水和空气、调节气候和旱涝、承载生物多样性、提供审美启智等文化服务。

  因此,如果仍旧在工业文明和资本主义经济的价值观下来衡量和引导资源的开发,则必将导致自然的生态系统服务能力的丧失,最终危及人类社会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这种做法犹如杀鸡取卵,诸如采挖矿产资源,导致山体和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美景不再,潜在的旅游价值因此荡然无存;为生产木材而砍伐森林,则生物栖息地将逐步消失,进而鸟兽散尽,森林的气候调节服务和雨涝滞蓄服务也随之消失。

  如果简单地把水理解为可以用于生产和生活的资源,必穿凿地壳,攫取地下水资源,或拦截江河发电,或管道长距离调水。殊不知,水更为重要的作用是,作为生态系统的关键因子,它是维持地域生态系统平衡、维持健康的生态过程所必须的。如果无度地进行水资源开发,则必将导致土地塌陷,生物灭绝,更失去人类美好生活所必须的休憩和审美服务。进一步讲,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结合人类福祉的概念和生态系统服务的理论,不难看出,自然为人类所提供的审美启智和休闲机会满足了人类更高层次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如科学和艺术创造的灵感、宗教信仰和故土依恋,即“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精神需求,这便是美好城市的更高境界。

  自然也是地域文化的源头,也是国家和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的源头,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主要是因为各种独特的动植物区系和自然生态系统在漫长的文化积淀过程中,定义了当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塑造了本土人民的行为习俗和性格特征。丰富多样的自然系统孕育了精神文化生活的多样性,也塑造出多样的适应性文化景观和地方特色。总而言之,自然给人类的精神启迪以及在人的文化生活中的重要性是不可替代的。

  所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本质上便是对高品质的生态系统服务的向往。生态系统服务是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关系的纽带,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语)的根本逻辑所在。这一逻辑确立了“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美好城市和美丽中国——高品质的生态系统服务——安全和健康的国土生态系统(景观)”之间的统一关系。

  生态文明视野下的当代城市困境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和创造,莫过于城市。数百万人甚至数千万人集聚在一起,工作、生活和休憩在一个区域,尽管有着各自不同的目的和原由,却享受着同一片天空的阳光和雨雪,呼吸着同一方地球大气层中的空气,饮用同一源头的水,甚至依赖同一方土地的食物和蔬菜。

  而占世界20%人口的中国的城市化,是世界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它是人类史上最磅礴的人口迁移和大地景观的最宏大巨变,时间之急、规模之大、冲突之剧烈、影响之深远,无出其右。近四十多年快速的、有时甚至是失去理智的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建设运动,使当代中国城市受困于诸多的城市病,最集中的表现在城市与自然不和谐,从生态文明的视野来看,这些城市病大致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城市与自然的空间格局关系的不和谐,使城市的安全和健康得不到应有的自然服务。(2)自然生命系统的健康受到威胁,导致自然服务品质的下降。(3)城市功能布局及形态和基础设施缺乏环境友好的特征。(4)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不健康,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的冲击超出其韧性范围。

  结语

  一个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城市,集中体现在自然能为城市及其居民提供高品质的生态系统服务,包括提供安全的栖居地,干净健康的空气、水和食物;承载多样化的生物;调节环境,以及美启智及精神给养。这正是人类福祉之所在。因此,充分享用并维护自然的生态系统服务便是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也正是未来城市美学的核心。

  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事关人类可持续发展,任务重大而艰巨。而城市,是迄今为止以及可预见的未来之内大部分人类工作和生活的家园,也是人类消耗自然资源、排放废物并对环境带来破坏的最集中和最大量的场所。所以,能否营造和管理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是实现人与自然是否和谐的关键所在,也是体现一个国家是否对其民族乃至全人类具有责任和担当的核心所在!

  城市规划论文投稿刊物:《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月刊)创刊于1957年12月,系国家教育部主管,西南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农业科学学术刊物。主要刊登农作物、植保、生物技术、土壤与植物营养、食品工程、林学、畜牧、兽医、动物营养、蚕学、淡水渔业、农业工程、农业气象、环境科学、农业经济和农业基础理论等方面的试验研究和技术方法等文章。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nylw/208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