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 发表学术论文网农业论文》 棉纺织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和动因> 正文

棉纺织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和动因

所属分类:农业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18-03-03 14:16

本文摘要:这篇纺织论文投稿发表了棉纺织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和动因,清末民主的棉纺织业得到了一定过得发展,自然环境为棉纺织业提供了消费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加上人口的自然增长形成了劳动力市场和消费市场发展的必要因素,政府和民间掀起的实业救国浪潮也为辽宁地区棉纺

  这篇纺织论文投稿发表了棉纺织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和动因,清末民主的棉纺织业得到了一定过得发展,自然环境为棉纺织业提供了消费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加上人口的自然增长形成了劳动力市场和消费市场发展的必要因素,政府和民间掀起的实业救国浪潮也为辽宁地区棉纺织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纺织报告

  [关键词]纺织论文投稿,清末民初,棉纺织业

  清末民初东北地区逐步得到开发,辽宁地区的工业也在这段时间内得到发展,作为传统时期最主要的手工业,棉纺织的工业发展也最为显著。

  1良好的自然条件

  作为原料指向型工业的棉纺织业,棉花既是其必不可少的重要原料,同时也是其区位布局的首要考虑因素。辽宁地区的自然环境满足了棉花生长所需要的光照、热量、水分和土壤条件。棉花是喜光作物,光照条件会影响棉花的产量和纤维品质,太阳辐射决定着棉花的产量和生长速度,充足的日照能保证较高的光合作用效率。一般来说,在保证棉花生长所需要的充足的水分的前提下,日照时数多、太阳辐射较强的地区都是理想的宜棉区。

  在宜棉区,整年日照时数需大于2000小时,辽宁地区终年日照时数在2200—3000小时。棉花还是喜高温作物,生长发育的不同时段对温度的要求也有差别。据阿波斯托洛夫记载,棉花在生育期所需要的温度为:5月份没有寒冷天气;6月份温度不能低于20℃且没有6℃以下的低温;7、8月份的温度在23℃以上且没有9℃以下的低温。据1923年的统计资料显示,辽宁几个主要植棉区如大连、旅顺、营口、奉天等地16年来的平均温度分别为:5月份为15℃左右、6月份为21℃、7、8两月份为24℃。这些都符合棉花生育期所需要的温度。棉花的生长最忌霜,遇霜会使棉叶枯落,棉株死亡。棉花从播种到收获,至少需要5个月的时间,沈阳以南的地区,晚霜大致结束于4月下旬或者5月下旬,初霜大致开始于10月上旬,无霜期大致有150天,这足够棉花的生长发育。

  2日益增加的人口

  人口的增加所形成的劳动力市场和消费市场是包括棉纺织业在内的任何工业发展必要的因素。清末民初辽宁地区人口的迅猛增加满足了这一条件。满清末年严重的社会危机迫使清政府对东北地区实施了全面的开放,直接影响了东北地区的人口格局和经济格局。地理和交通的优势使辽宁成为东三省中开发最早,移民最多的区域,“东北的汉族移民主要聚集在今辽宁省”。

  据吴希庸统计,到民初时,辽宁省人口密度平均每方华里为14.1人,更有开发早者如沈阳、辽阳、铁岭、海城等地,人口密度已分别达每方华里33.2、31.5、36.3和39.7人,仅奉天在40年的时间里移民增加约800万左右,1862年(同治元年),奉天有人口284万,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为496万,到1908年(光绪三十三年)增至1,100万。1911年辛亥革命后创立的中华民国政府以及东北地方当局继续实行支持和鼓励移民东北的政策,东北的移民在清末移民的基础上进入了新的阶段,再一次掀起了新的移民潮,史料记载称之为“移民的狂潮”。据统计,1912年中华民国初期时辽宁有人口11,832,710,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人口达到14,323,441。短短20年的时间,人口增长了200多万。不仅如此,这一时期关内移民的性别构成较为单一,妇女所占比例极少,以男性为主,且年龄普遍较轻,一般在15岁—40岁之间,多为单身青壮年男性,劳动适龄人口居多数。

  此外,从移民的来源地来看,这些移民大多来源于山东、河南这些农业文明极为发达的传统农耕区,作为传统农业社会中最主要的手工业—棉纺织业在关内也较为发达,因为移民中有很多能工巧匠,有的会纺纱、织布等。持续增加的移民为辽宁地区棉纺织业的发展开辟了巨大消费市场的同时也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和关内先进的技术经验。从而使这一时期辽宁的棉纺织业获得迅猛发展。“清末开禁之前,东北地方工业极度落后,除南部地区有少量作坊和家庭手工业外,广大的北部地区还是一片“空白”,当时东北地区所需要的手工业品和生活必需品,主要是通过同关内交换取得”,而“到1929年时,人口仅占全国3.2%的辽宁,棉纺织业占到全国的3.2%,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3实业救国的导向

  民国政府成立后,积极实施实业救国方针,制订了奖励棉业经济发展的措施和法令,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辽宁棉业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民国时期北洋政府农商部于1914年4月11日颁布了《植棉制糖牧羊奖励条例》,即:凡扩充植棉者,每亩奖银2角;凡改良植棉者,每亩奖银3角。鼓励发展棉业经济。在此政策号召下,20世纪20年代时,“植棉之地,年有扩张。北迄燕、齐、豫而竭乎满洲、内蒙、西届秦、晋、蜀而宣乎甘肃、新疆、多见产出��几乎全国均从事植棉矣”。为响应全国鼓励发展棉业经济的政策号召,辽宁地方政府也积极采取措施,促成其发展。为提高棉花的产量和品级,奉天省政府“再向美国选购佳种分配各县,并于1921年开办了“奉天纺纱厂”。

  在这一环境下,辽宁各地纷纷扩充棉业。仅沈阳“1910年有织布机10架,到1915年时,织布机已经达到7400余架”,五年时间竟翻了百倍,这离不开政府政策的倾向和引导。与政府导向同步,民间也掀起了实业救国热潮。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参战的欧洲各国的社会经济很快转入战时经济状态,开足马力生产各类军需物品以供应前线需要;战后参战各国又都急于恢复在战争中遭到破坏的本国经济,因而很长一段时间内无暇顾及远东市场。此时输入东北的棉纺织品数量急剧下降。根据历年《海关贸易报告》和《中国各通商口岸进出口贸易统计》的数据得出:1919年东北进口的棉制品量为39,673千海关两;1927年降为37,517千海关两;到1930年继续降至32,102千海关两;截至1931年进口的棉制品量仅为14,046千海关两,十年内棉纺织的进口量降了将近三倍。

  棉织物进口的大幅度下降给辽宁乃至整个东三省棉纺织业的发展都提供了极好的机遇。“民国三年八月,正为世界之欧洲大战爆发,欧美诸国均忙于应付战争,工厂俱改作战器品制造,工人则披甲从戎,执枪前方。故棉纺织物生产锐减,进口棉货稀少,供不应求,价格高涨,中国之各厂家,无不大获厚利,此为我国棉纺织之黄金时代。

  故至民国三年至民国十四年间,各地皆有新纱厂之开办,而旧厂亦均大量扩充”,辽宁地区也积极发展实业经济,趁此机遇大力兴办棉纺织,如营口1913年棉纺织厂仅5家,1919年增至23家,1922年达98家,1925年增到120家。到20年代,抵制外货尤其是抵制日货的口号在全国响起。此时东北人民也响应号召,发展本民族的工业,掀起了一股兴办织布工厂的热潮。辽宁地区的棉纺织业也借此进一步发展。如20世纪20年代东北地区最大的纺织厂—奉天纺纱厂就是在此背景下创办的。奉天纺纱厂设于1919年,1922年正式开工“资本九百万元,为华商出资”、“营口纺织公司系为营口绅商于民国廿一年醑资筹设,还有沈阳的广集成、惠工公司等大小企业百余家,这些都是华资创办的。

  4结语

  良好的自然条件是棉纺织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口的增加形成的消费市场和劳动力资源是近代辽宁地区棉纺织业发展的必要条,而政府和民间的实业救国热潮则成为其发展的动力。与其它工业一道,形成了辽宁地区的近代工业体系。

  [参考文献]

  [1]董师嫡.近代东北棉业经济初探[D].吉林大学,2007.

  [2]李义波.民国时期长江三角洲棉业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2.

  [3]张佳余.近代东北开埠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

  [4]范立君.近代东北移民与社会变迁(1860-1931)[D].浙江大学,2005.

  [5]段本洛.近代中国棉纺织业的机械化[J].苏州大学学报,1990(02).

  作者:田一雯 单位:渤海大学 政治与历史学院

  推荐阅读:《纺织报告》办刊宗旨为:报道纺织行业发展状况,介绍国内外最新纺织技术、工艺和企业管理的先进经验,促进我国纺织业健康快速发展。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nylw/158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