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 发表学术论文网职称评审》 Cell、Nature再发文!川大学术、科研持续发力> 正文

Cell、Nature再发文!川大学术、科研持续发力

所属分类:职称评审 阅读次 时间:2023-02-25 16:40

本文摘要:多篇高水平论文在Cell、Nature、Science Advances、Cancer Discovery、Materials Today、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中国社会科学》等顶级期刊接连发表,文、医、工、理各学科都取得新的研究进展与成果新学期川大也呈现出新的面貌,一起来看看。 华

  多篇高水平论文在Cell、Nature、Science Advances、Cancer Discovery、Materials Today、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中国社会科学》等顶级期刊接连发表,文、医、工、理各学科都取得新的研究进展与成果……新学期川大也呈现出新的面貌,一起来看看。

  华西口腔陈俊宇副教授联合国外团队在Cell发文 在骨损伤修复研究方向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我校华西口腔医学院(华西口腔医院)陈俊宇副教授与英国牛津大学Anjali Kusumbe课题组合作,在淋巴循环系统功能性调控骨炎性损伤修复方面取得重要突破,以共同第一作者在Cell上在线发表最新研究成果“Lymphatic vessels in bone support regeneration after injury”,华西口腔医学院(华西口腔医院)2019级博士丁张帆参与了此项研究。

  该研究开发了新型组织透明化技术,能够实现器官水平的硬组织三维成像,首次全面的揭示了淋巴循坏系统在正常骨组织中的存在。此外,本研究还进一步发现于放射等炎性损伤模式下,骨组织中淋巴系统大幅度增生,淋巴内皮细胞可通过旁分泌CXCL12生长因子以正向调控Myh11+间充质细胞,促进骨髓造血功能的恢复和损伤部位的骨质再生,阐释了淋巴循环系统对骨再生的正向调控作用及其参与骨损伤修复的机制,揭示了淋巴管不仅存在于骨组织中,而且在骨和骨髓再生中发挥作用,以探索淋巴系统在骨炎性损伤类疾病(如骨关节炎、放射性骨损伤等)中的调控功能,对于骨和循环系统疾病的新治疗方法的开发具有重要启示。

  化学学院余达刚教授团队在Nature发文 在电解池调控二氧化碳参与的氮杂芳烃区域选择性羧基化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我校化学学院余达刚教授课题组与美国康奈尔大学林松课题组合作的科研成果,以“Electrochemical reactor dictates site selectivity in N-heteroarene carboxylations”为题发表于Nature,该研究实现了电解池调控CO2参与的氮杂芳烃区域选择性羧基化。四川大学系该论文第一完成单位,我校化学学院余达刚教授和美国康奈尔大学林松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我校化学学院2022届博士孙国权、康奈尔大学余鹏博士和张文博士为共同第一作者。

  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973项目、四川省科技厅、四川大学(理科“从0到1”原创研究青苗计划)和北京分子科学中心的经费支持。四川大学分析测试中心王晓燕老师、化学学院化学专业实验室综合训练平台李静老师和邓冬艳老师对该研究提供了测试帮助。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国家生物材料中心张兴栋院士团队揭示胶原水凝胶黏弹性可调控干细胞成软骨分化的作用及机制

  关节软骨修复一直是临床难题,我校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国家生物医学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张兴栋院士团队于国际率先发现I型胶原基凝胶可以诱导干细胞向成软骨细胞系分化,再生关节软骨,提出损坏的关节软骨可以再生修复。软骨诱导性基质,利用其包裹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成功完成了70余例关节软骨缺损临床试验研究,疗效良好。研究成果已通过进入国家药监局创新通道申报产品注册证,然而I型胶原基水凝胶诱导干细胞软骨分化的机理尚不十分清楚,对成果的应用造成一定的影响。

  张兴栋院士团队肖芸副研究员成功通过控制胶原纤维自组装过程调节胶原水凝胶黏弹性,进而发现水凝胶黏弹性是细胞-基质相互作用建立和稳定的关键,其通过ROCK通路调节MSCs细胞存活和成软骨分化,对MSCs前期启动成软骨分化和后期软骨组织形成具有时序性调节作用,为胶原蛋白水凝胶作为细胞或组织培养基质的设计提供了新思路,为设计用于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的生物材料提供了新策略。

  相关成果以“Collagen hydrogel viscoelasticity regulates MSC chondrogenesis in a ROCK-dependent manner”为题,发表于Science Advances。张兴栋院士团队肖芸副研究员为通讯作者,黄丹阳博士为第一作者,四川大学系该成果唯一完成单位。

  杰出教授、历史文化学院霍巍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发文 阐释三星堆考古与中国古史传承体系

  近日,我校杰出教授、历史文化学院(旅游学院、考古文博学院)霍巍教授重要学术成果《三星堆考古与中国古史传承体系》在《中国社会科学》2023年第1期发表。霍巍教授在文中指出,三星堆考古打破了沉寂多年的中国上古史研究中对于古史传承体系的讨论,一是对古史记载的古蜀及其传承体系显示出对应性的考古信息,二是对探讨古蜀与中原文化的关系也提供了新的线索。古蜀虽然远离中原,却在其古史传说当中保留了大量与中原文化交流、交往的历史痕迹,其中一些“史实素地”可能来自中原,也有一些更具神话色彩的传说则可能来自古蜀自身。将三星堆文化在内的四川上古时代一并纳入这个传承体系加以考察,不难看出文献中的古蜀世系传承体系与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族群之间交往、交流和交融的历史背景有着密切关系,也和考古信息之间互有联系。三星堆考古还与《山海经》等古籍所载有关巴、蜀、楚的古代文化特征有所关联,从不同的文化来源上为考察三星堆文明的形成过程提供了可与文献互证、互补的新视角。

  华西药学院陈芬儿院士团队在核苷合成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我校华西药学院陈芬儿院士/王慧婧副研究员团队以添加剂控制的烯烃的不对称碘环化反应为关键反应,开发了核苷的立体发散性合成策略,并完成了抗艾滋病药物stavudine和抗新冠药物molnupiravir的合成。该策略突破了核苷传统合成策略中“立体选择性高度依赖于糖基供体的空间效应,尤其依赖于立体导向基团和羟基保护基”的限制,解决了目前“核苷合成方法各异且衍生化步骤繁琐”的问题,为核苷的合成提供了全新的策略。该研究成果以“Additive-controlled asymmetric iodocyclization enables enantioselective access to both α- and β-nucleosides”为题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Nat. Commun., 2023, 14, 138, DOI: 10.1038/s41467-022-35610-w)。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的资助。我校华西药学院2020级博士生王琦为本文第一作者,王慧婧副研究员和陈芬儿院士为共同通讯作者。

  据了解,天然核苷及类似物是抗病毒、抗肿瘤和抗菌药物的重要来源。目前,半数以上的抗病毒药物属于核苷类药物,二十余种核苷类药物用于抗肿瘤治疗,核苷类抗生素也有百余种。核苷及类似物具有以上多方面重要的生物活性和医学应用价值,其快速获取已成为核苷研究领域关注的焦点之一。糖苷化反应是合成b-核苷和a-核苷的主要方法。然而,其立体选择性高度依赖于糖基供体的空间效应,在无邻基参与基团或糖环上无大位阻取代基的核苷合成中难以得到良好的立体选择性;且糖环上的多羟基取代给核苷的多样性衍生化带来困难。因此,发展立体可控、可灵活衍生的合成策略对推动核苷药物研发有重要意义。

  化学学院王玉忠院士团队发表综述 总结环氧树脂及其复合材料回收研究新进展

  近日,我校化学学院王玉忠院士团队受国际材料领域顶级期刊Materials Today邀请,围绕环氧树脂及其复合材料的回收领域研究进展,撰写并发表了“Recovery of epoxy thermosets and their composites”综述论文,总结了环氧树脂及其复合材料的回收研究现状,并基于团队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回收策略与方法术语使用建议,对基于源头的回收策略(SRS(Source-based recovery strategy),rational design of recyclable thermosets)和基于末端的回收策略(ERS(End-based recovery strategy),recovery approaches of existing thermosets) 的环氧树脂的两种回收策略进行了综述,从物理回收和化学回收两方面深入探讨了基于ERS的回收方法。提出以应用为导向的化学回收思路,回收过程应同时兼顾选择性降解和高效重构;开发选择性催化剂和功能溶剂,建立新的重构方法实现降解产物的充分利用以及多组分环氧树脂材料的全回收是未来研究的重点与关键。

  该论文发表于Materials Today(DOI: 10.1016/j.mattod.2022.12.005),四川大学为第一单位,化学学院王玉忠院士和徐世美教授为该论文通讯作者,2020级博士研究生赵旭为第一作者。文章合著者包括四川大学陈力教授,刘雪辉助理研究员和博士研究生龙雨薇。该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 51721091)、111计划(B20001)、中央高校基础研究经费(2020SCUNL205)和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sklpme2020-1-02)的支持。

  华西二院周圣涛教授团队联合国外团队阐述靶向小胶质细胞代谢异常增强胶质母细胞瘤免疫检查点治疗敏感性

  我校华西第二医院周圣涛教授,美国UMPC医学中心Jeremy N. Rich教授和赵林桔博士合作在Cancer Discovery在线发表题为 Targeting Microglial Metabolic Rewiring Synergizes with Immune Checkpoint Blockade Therapy for Glioblastoma 的研究论文。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周圣涛教授,美国UMPC医学中心Jeremy N. Rich教授和赵林桔博士为本文共同通讯作者,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叶曾盼盼博士后及艾潇琳博士后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该研究发现,在GBM肿瘤微环境中,小胶质细胞呈现高度氧化应激状态,并且抗原呈递能力下降,导致CD8+ T细胞数量和功能均显著下降,诱导免疫抑制微环境形成,从而促进GBM的生长和进展。

  该项研究揭示了氧化应激是GBM中小胶质细胞的一个特殊状态,通过NR4A2/SQLE通路使小胶质细胞趋于免疫抑制型且抗原呈递能力下降,使CD8+ T数量减少,抗肿瘤能力降低,促进GBM的进展。同时,该研究提出靶向NR4A2/SQLE通路对于改善小胶质细胞免疫抑制状态和肿瘤微环境的必要性,为GBM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策略。

  本研究得到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徐建国教授、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费帆教授、美国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万潇潇教授、复旦大学脑科学转化研究院彭勃教授的大力支持和指导。

  华西医院马良、付平团队在急性肾损伤靶向治疗领域取得进展

  日前,我校华西医院肾脏病研究所/肾脏内科马良副研究员、付平教授团队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领域著名期刊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IF: 38.120)发表了题为“FFAR4 improves the senescence of tubular epithelial cells by AMPK/SirT3 signaling in acute kidney injury”的封面文章。该研究证明了G蛋白偶联受体FFAR4的激活可改善急性肾损伤(AKI),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探究,发现FFAR4通过改善AKI中的细胞衰老,进而减缓疾病进程。该研究明确了FFAR4在急性肾损伤中的保护作用,阐明了其调控肾脏固有细胞衰老的机制,为AKI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马良副研究员、付平教授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肾脏病研究所/肾脏内科杨乐天博士与王波博士后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为第一作者单位。

  来源/华西口腔医学院(华西口腔医院) 化学学院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国家生物材料中心 华西医院 BioArtMED微信公众号 华西药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旅游学院、考古文博学院),文章仅供学术交流分享!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nishuo/308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