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学前缘

地学前缘杂志社简介 《地学前缘》(双月刊)创刊于1994年,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与北京大学合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主题性学术期刊(双月刊),发表国内外地学前缘成果、发展态势的学术论文,是集综述信息和前缘成果为一体的地学期刊。 《地学前缘》每年年初的两

非官网,仅供参考
您当前的位置: 发表学术论文网建筑期刊》 地学前缘杂志地学期刊论文> 正文

地学前缘

所属分类:建筑期刊; 时间:2016-10-11 15:46
地学前缘

《地学前缘》

期刊级别:CSCD核心期刊 北大核心期刊 统计源期刊

国内统一刊号:11-3370/P

国际标准刊号:1005-2321

周期:双月刊

主办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学

主管单位:教育部

  地学前缘杂志社简介

  《地学前缘》(双月刊)创刊于1994年,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与北京大学合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主题性学术期刊(双月刊),发表国内外地学前缘成果、发展态势的学术论文,是集综述信息和前缘成果为一体的地学期刊。

  《地学前缘》每年年初的两期基本固定为“地球物质科学”主题,重点征集岩石学、矿床学、矿物学、结晶学、地球化学等方面的国内外前缘研究成果和发展态势的学术论文,每年年中的两期基本固定为“地球结构、构造与动力学”主题,重点征集构造地质学、大地构造学、板块构造学、大陆动力学、宇宙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高温高压岩石实验等方面的国内外前缘研究成果和发展态势的学术论文及相关的应用课题论文,每年年末的两期基本固定为“地球表层科学”主题,重点征集环境地质学与全球变化、灾害地质学、水文与工程地质学、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找矿勘探学、能源地质学、应用地球化学、应用地球物理学、地层古生物学等方面的国内外前缘研究成果和发展态势的学术论文。获奖情况:荣获第五、六届"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首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称号;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地学前缘杂志栏目设置

  地球科学思维、国外来稿选登、前沿、边缘、分支、热点、非主题来稿选登、研究短文

  地学前缘杂志荣誉

  CA 化学文摘(美)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EI 工程索引(美)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Pж(AJ) 文摘杂志(俄)万方收录(中)上海图书馆馆藏剑桥科学文摘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国家图书馆馆藏文摘杂志知网收录(中)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维普收录(中)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中科双效期刊

  地学前缘杂志2016年 第5期目录

  柴北缘大柴旦地区山前带构造建模及演化研究王大华[1,2];王金铎[2];肖永军[2];李军亮[1,2];柴先平[2];张俊锋[2];丁丽荣[2]

  (11)柴达木盆地东部侏罗纪原型盆地恢复李军亮[1,2];肖永军[2];王大华[2];林武[2];柴先平[2];张俊锋[2];田连玉[2]

  (23)柴达木盆地地温场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李宗星[1];高俊[2];李文飞[3];吴剑锋[4];刘成林[1];马寅生[1]

  (33)柴达木盆地欧龙布鲁克地区构造演化研究代昆[1,4];刘成林[2,3];肖敦清[1];马寅生[2,3];彭渊[2,3];张瑄[4];郑策[3,4];张艳芳[5];孙娇鹏[3]

  (45)柴达木盆地东北部晚古生代盆地构造环境:来自碎屑岩地球化学的证据孙娇鹏[1];陈世悦[2];刘成林[3];马寅生[3];尹成明[4];彭渊[3];邵鹏程[2];马帅[2];刘金[2]

  柴北缘东段克鲁克组泥页岩储层特征陈世悦[1];刘金[2];马帅[1];刘成林[3];李宗星[3]

  (66)柴达木盆地东部石炭系葡萄状灰岩缝洞的发现及成因分析彭博[1];刘成林[1];李宗星[1];马寅生[1];曹军[1];张旭[1];梁德秀[2];王冰[2];马帅[3]

  (75)柴达木盆地北缘东段石炭系残留分布及控制因素程荣[1];肖永军[2];林会喜[2];柳忠泉[2];王大华[2];李军亮[2];柴先平[2];丁丽荣[2]

  (85)《地学前缘》对五部委发文内容的摘录(86)柴北缘石炭系克鲁克组泥页岩岩相特征与沉积环境分析张跃[1];陈世悦[1];孙娇鹏[1];马寅生[2];刘成林[2];李宗星[2];刘金[1];马帅[1]

  (95)柴达木盆地东部石炭系页岩吸附特性实验研究李晓媛[1,2];曹峰[3];岳高凡[1];李英杰[2,4];于青春[2]

  地学前缘杂志推荐阅读

  地质勘查专业评职称需要发表哪方面的文章

  地学前缘杂志社简介

  来稿要求

  稿件内容:论文要求有一定的文献量分析作基础,展现国内外前缘研究态势,分析时应重横向评述,轻纵向追溯。本刊重点刊出前缘研究成果,支持对地学难点、热点问题作有益探索以及对重大学术问题提出创新观念和独到见解。论文要求论点明确,数据可靠,图表清晰、简明;文字精练,一般在9000字以内,要有300~400字的中文摘要和与之对应的英文摘要,并各配3~8个关键词。主要成果由作者独立完成。引用他人研究成果时应按“著作权法”中的有关规定指明其出处,由此引发的一切著作权责任都由作者自负。

  来稿注意事项:(1)来稿需附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职称,学术职务,专业,主要研究方向及从事科研情况。注明研究受何种基金(编号)资助。(2)图表名需中英文对照。表中测试数据应注明测试者、测试手段、测试条件、测量精度及误差范围等。(3)文中要使用法定计量单位。

  参考文献写法:参考文献著录格式采用顺序编码制,文献按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编号,在引用处以阿拉伯数字排序,并加方括号后以上角标形式标注于正文中。未公开发表的资料以脚注方式顺序标明于当页。(1)专著的著录格式为:[序号]作者(编者).书名[M].版本.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2)专著中析出文献的著录格式为:[序号]作者.题名[M]∥编者.书名.版本.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3)连续出版物析出文献的著录格式为:[序号]作者.题名[J].期刊名,年,卷(期):页码;(4)学位论文的著录格式为:[序号]作者.题名[D].保存地点:保存单位,时间:页码;(5)会议录著录格式为:[序号]作者.题名[C]∥会议录编者.会议录题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6)参考文献中的作者、编者、译者不超过3人时全部写出,超过者只写前3名,后加“等”或“etal”;书写外文作者或编者时,姓前名后,姓首字母大写,名用缩写。

  交稿方式:正文及图件做成完整电子文档(请存为*.doc格式);所有图排于正文后,图中使用线段比例尺,汉字用华文中宋或宋体(一般为7.8磅或6号),西文及数字用TimesNewRoman体(7.8磅或6号),图中内容要与图注和正文叙述相符。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jzqk/102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