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 发表学术论文网建筑论文》 论重庆市灌溉工程遗产的价值及保护利用> 正文

论重庆市灌溉工程遗产的价值及保护利用

所属分类:建筑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21-12-28 10:39

本文摘要:摘要:现存重庆市灌溉工程遗产起于明代,主要集中于清乾嘉时期、抗战时期、大跃进时期等重庆三大水利建设高潮时期;由于以山地丘陵为主的地形,重庆灌溉遗产以塘堰和渡槽为主,渠、堤、坝、水库等各种工程类型都有分布;重庆灌溉遗产反映了巴渝历史文化传统和鲜明的地域特色,

  摘要:现存重庆市灌溉工程遗产起于明代,主要集中于清乾嘉时期、抗战时期、“大跃进”时期等重庆三大水利建设高潮时期;由于以山地丘陵为主的地形,重庆灌溉遗产以塘堰和渡槽为主,渠、堤、坝、水库等各种工程类型都有分布;重庆灌溉遗产反映了巴渝历史文化传统和鲜明的地域特色,蕴含传统农耕文化、抗战文化、新中国成立后三十年文化等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针对重庆灌溉工程遗产的特点和保护现状,课题组提出编制重庆市灌溉遗产数据库、积极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进行文旅及农旅融合的综合开发等保护利用方略。

  关键词:重庆;灌溉工程;遗产;农田水利;抗战文化

水利农田工程

  灌溉工程即人们常说的“农田水利工程”,或“灌溉排水工程”,现在也称为“农业水土工程”。修建目的是通过工程设施和技术手段来调节和改变农田水分状况和地区水利条件,以消除水旱灾害,提高粮食产量。既有关于灌溉工程遗产的研究,涉及修建技术、资金投入、管理维护、产权归属各个层面,个案研究以湖北、浙江、四川、安徽等省灌溉工程较多,有关重庆市灌溉遗产的相关研究尚不多见①。

  一、历史上巴渝地区农田水利发展情况

  重庆的农业文明历史悠久,远古时代已经有了稻作农业。现存史料中重庆灌溉工程的最早记录是唐广德元年间(763)奉节的青苗陂。北宋熙宁、元丰年间(1078-1085),王安石推行变法,大力兴修水利,夔州路兴修水利274处,灌溉面积达到854.66顷[1]。南宋时,唐代旧有的水利工程大体修复完毕,并修建很多支渠。

  明代巴渝水利建设有了新的发展,有堰621座、陂塘3264口[2]。清代康乾时期,重庆灌溉工程达到封建社会的高峰。乾隆时知县王尔鉴倡修水利,“巴之堰,指不胜屈,巨者182,旧塘587,新塘1719”[3]在永川县,乾隆十九年单思迈知永川,筑堰300,塘数百处。乾隆以后,“堰倍于前,塘数十倍于前,合计堰700余,塘2800余处,水利从此大兴”[4]。在江津县,乾隆十九年邑令王政义、二十九年黄正澄先后奉文陆续新修渠堰97道,开筑新塘238口,补修陂塘157口,并修淤塞陂塘87口[5]。

  渝东南地区改土归流,农田水利也有了很大发展。酉阳建成渤海堰和梅树堰,秀山建成巨丰堰。民国时期,随着西方科技的引入,重庆农田水利建设有了进一步发展。1932年,杨森主政重庆,开展开挖堰塘和建设技术标准化的运动,饬令所属各县兴办水利,凡粮户收租50石以上者,要求开堰塘一口。1936年7月,四川省水利局号召全省建设渠堰,在全省范围内展开兴修水利的热潮。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后,制定水利建设贷款政策,规定大型水利工程由国有四大银行贷款,由受益地方分期偿还。1943年,四川省政府划拨农田水利基金,鼓励全省兴修水利,巴渝大地再次出现兴修水利的热潮,新增灌溉面积67090亩[6]。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指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工作。1952年,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农田水利在全国范围内群众性防旱抗旱运动基础上取得了较大成绩[7]。1958—1960年“大跃进”年代的农田水利建设,规模和气势可谓空前绝后,重庆大地到处可以看到千军万马兴修水利的宏大场面,重庆水利有了较快发展。1960年开始,重庆持续干旱,有关部门制定了以机电提灌为主,提蓄结合,综合利用的水利建设方针,将重点放在修建水电站和提灌工程上。70年代初,在国务院召开的北方地区农业会议的推动下,掀起新中国成立后第二个水利建设高潮,兴修了一大批中、小型水利工程,很多大型水库和引水工程也建成于这一时期[8]。

  二、重庆市现存灌溉工程遗产概况

  根据课题组对重庆市灌溉工程开展的实地调研,参照重庆市各区县公布的不可移动文物名录,统计出以下35处灌溉工程遗产,现将其建设时代、过程、保存状况等简述如下。

  1.高滩水渠合川区龙市镇双河村,高滩岩的乡间峡谷,始建年代不详,于万历十一年(1583)、清康熙五十年(1711)、清乾隆年间及清道光十四年(1834),总长2.5公里,宽约1米,深约0.35米,开凿于悬崖间,全由条石砌成,灌溉3个社、近千亩稻田。20世纪80年代末逐渐废弃,最近当地政府准备予以重建。2.新华村石渠位于合川区龙市镇海惠村,始建年代不详,康熙五十年(1714)重建,乾隆、道光、光绪年间多次重修。渠长约5公里,使用长1.2米,宽0.4米,厚0.4米的条石砌成。该渠外宽约1米,内宽0.37米,深0.35米。渠源头石壁上分刻修造记四则:“康熙五十年口口仲春月重修水”“乾隆五口二口口六重修水”“道光十四年(1834)九月二十日重修水”“光绪二十年(1894)正月廿日重修水”。

  3.梅树堰位于酉阳县龙潭镇梅树村7组,始建于清乾隆十七年(1752),堤坝为土石结构,截面呈梯形,高1.7米,宽1.5~2米,排水口宽3米,拦河坝至今保存完整,渠道也明显可见,1988年被酉阳县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梅树堰在酉阳县龙潭镇境内的王家河龙洞村(原龙潭区渤海乡龙洞村)修建拦河坝引水,顺王家河右岸引至灌区,堰渠流经原龙洞、柏香、伏龙、梅树、灯笼等五个村,全长8公里,灌溉面积约9000亩。

  1958年政府对梅树大堰进行维修改造,堰渠从灯笼延伸到黄土,总长达到11.2公里,灌溉面积达1.2万多亩。1966年县水利局提供六吨水泥,组织当地群众投工投劳对拦河坝进行维修。灌渠至今仍在使用。4.渤海堰位于酉阳县龙潭镇渤海村7组,始建于清乾隆十七年(1752),条石砌成,堰堤截面呈梯形,全场约18公里,高1.7米,厚1.5~2米,堰堤排水口宽2.2米。整个渠道至今保存完好,1988年被酉阳县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渤海堰在王家河堕落坪处修建拦河大坝,堰渠为土石渠。属自流灌溉,顺王家河左岸引入原龙潭区渤海乡灌区,流经原堕落坪、团山、渤海、包家等4个村,灌溉面积达9000余亩,堰渠全长7公里。新中国成立后于1965年龙潭区工委组织当地群众曾经维修渤海堰。现仍是当地灌溉主渠道。

  5.夫妻堰綦江区中峰镇中峰村西500米,始建于清代乾隆三十七年(1772)。由韩氏、胡氏合建。流经两村界内,长三公里,除几段险地是用条石垒砌,其他均开沟于石壁上。现该堰源头处尚存乾隆时建堰原碑,记录出资人、建造时间等。石碑青石质,高0.5米,宽0.4米。6.永安堤该堤位于重庆市巫山县庙宇镇永安村3社黑桃树,永安堤始建于嘉庆十六年,经嘉庆二十二年、光绪五年、光绪十一年多次维修。2007年政府出资1400万元,在原堤基础上进行了加宽加高加固,全长3公里,河面宽6米,高2.6米,堤宽0.60米,用水泥条石筑成。永安堤经历代维修,现存清代碑刻5通“嘉庆十六年碑刻”“嘉庆二十二年碑刻”“光绪五年碑刻”“光绪十一年碑刻”“光绪十七年碑刻”,均用青石刻制。

  修永安堤是防止洪水淹没农田,确保当地村民的正常生产生活。7.乐公堰位于永川区陈食街道长滩河村,清代嘉庆年间水利设施,为当地举人晏乐轩募集资金所建。现存乐公堰碑记,青石质,正面刻有“清咸丰丁巳拣选县捐修乐公堰正堂特示禁止放水捕鱼,同治元年重修”,背面碑文内容因侵蚀严重,已不能辨识。8.永丰堰开州区中和镇河东村北1.5公里,建于清嘉庆年间。堰长9公里。坝上有石碑,高1.6米,宽0.8米,厚0.11米,题刻“永丰堰碑记”5字,字径10厘米许。楷书,竖列72行。碑文记载该堰修筑过程。

  9.红溪穿山堰始建于清代清道光三十年(1850),位于南岸区②广阳镇回龙桥村董家林,石砌沟壁全长30米,宽2.9米,存高5.1米;石闸门宽2.9米,高3.15米,进深2.9米。门楣有浮雕璃纹,门侧镌“道光三十年(1850)造”“宣统二年补修”题记。10.莱茵岩堰塘陈食镇莱茵岩村民小组,始建于清代晚期,为本村张氏家族所修,主要用于防火、洗衣和灌溉。长70米、宽35米,整体平面布局呈长方形。堰塘由条石垒砌,每块长1.8米、宽0.41米,大小如一。堰塘边角接缝处,有榫式构件,使其更加稳固。该塘是永川区保存较为完好的古塘,仍在蓄水使用。

  11.斐然渠斐然渠为民国时期农业水利设施。位于沙坪坝区中梁镇庆丰山村,该渠原来是三口相互连接的天然“干堰塘”,每逢暴雨会蓄水,但很快就会从堰塘下的阴河流走而干涸。抗战时期的国民政府,农林部派专家堵塞阴河的泄水口,达到了蓄水的功效,又修建了7公里长的水渠,灌溉面积达百余亩。现存堰坝一处,堰坝下半部被淤泥掩埋,残高7米余,堰坝倾角30°,其正中设有9道称为“龙冒眼”的泄洪口,现因淤塞仅余5个,泄洪口直径27厘米,间距92厘米,呈上下一字排列,用于调整水库水位。

  泄洪口两侧为两列台阶,台阶宽43厘米,高20厘米,长68厘米,现存17级。塘堰底部有题刻,高0.73米,宽2.05米。碑文为阴刻楷书:“斐然渠”,字宽0.27米,高0.3米,年款“中华民国三十二年七月”,题款人“沈鸿烈”,为时任国民政府农林部部长,字宽0.05米、高0.03米。12.青龙河堤位于万州区甘宁镇楠桥村与永胜村之间,是拦截青龙河水的河堤,建于1947—1948年。河堤长150米、高2.8米,内坎笔直,两墱挡水,外为7步台阶,梯次收缩上顶。河堤上设173步石跳蹬以供行人过河,跳蹬宽1.2米、高0.63米、厚0.40米。河堤东端为发电机房引水道和泄洪道。1994年打造青龙瀑布风景区时,河堤中段改为水闸,占用跳蹬74步。青龙河堤为水利泰斗张光斗设计,是万州境内一处时间较早的水利设施。

  三、重庆灌溉工程遗产的特点分析

  重庆市灌溉工程遗产时代跨度大、类型多样,具有重要的技术、生态、历史、艺术等价值,其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1.起于明代,集中于清乾嘉时期、抗战时期、“大跃进”时期重庆市灌溉工程遗产最早的是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的高滩水渠,清代康乾盛世时水利大兴,存世灌溉工程也较多。近代以来,国家积贫积弱,水利遗产较少。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大跃进”时期和20世纪60年代,农村水利建设出现高潮局面,灌溉工程遗产分布为史上最多。封建社会,重庆的取水工程主要为塘堰,输水工程为水渠。巴渝地区低山与谷地相间排列,山溪冲沟中,根据地形筑堤蓄水成塘,称为山湾塘。先民总结出修塘技术经验:“地形上高下低,即取塘土筑横堤,于下留水窦以备启放,”这种培土作梗的塘建设难度小、成本低,适应当地地形,在巴渝地区分布广泛。

  河堰是拦截山溪或短小河流的简易工程,用草、土、石料混合修建,需要每年进行培修或重建,根据所用材料和建筑方法,有跳墩堰、筷子堰、衬子堰、包心堰等各种形式。塘堰适应了重庆山地、丘陵为主的地形,巴渝民众创造了“深淘滩、低作堰,宽砌底、斜结面,泡水田、作冬堰”的塘堰建设技术,与冬水田一起,形成塘堰-冬水田配套的灌溉体系。近代以来重庆的灌溉工程以水库和渡槽为主。

  水库是水利建设中最主要、最常见的工程措施之一。重庆山地广布,河水、泉流丰富,修建提引水工程将河水、泉水引入山谷就可形成水库,可用于灌溉、供水、发电等。重庆地区分布着很多喀斯特地貌的溶洞,储备有丰富的水资源,形成规模巨大的地下水库,具有不占土地、蒸发损失小的优点。渡槽,也称高架水渠,是跨越溪河、道路、山冲等地的架空输水建筑物。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重视发展大后方的农业生产,重庆迁移来很多水利技术人才,修建水库、水电站和拦河坝,开展灌溉、发电、防洪的综合水利开发。

  20世纪60年代,有关部门制定了以提灌为主的水利建设方针,广大群众的水利建设热情高涨,渡槽这一简单、实用的输水工程受到青睐,成为重庆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灌溉工程遗产。

  3.蕴含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

  灌溉文化不仅包括灌溉工程建设过程的相关建造技术、制造制度等以及建设成果,还包括物质实体之中蕴含的精神文化。勤劳智慧的巴渝先民很早就通过筑坝修堰等手段进行农田灌溉,现存大量的灌溉工程遗产,反映了巴渝历史文化传统和鲜明的地域特色。抗战时期,重庆作为大后方,承担了供应前方军需民食的重担,因此修建了一系列堰坝和水电站,这些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屈的意志,这些工程也就成为抗战文化的一部分。新中国成立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高涨,全力投入水利建设,以“大跃进”的速度修建了大批水利工程。

  四、重庆灌溉工程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灌溉工程遗产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好好加以保护和利用,充分发挥其生态、文化等功能。针对重庆市灌溉遗产的特点和保护现状,课题组提出以下三方面保护利用方略:

  1.编制重庆市灌溉遗产数据库,针对实际需要制定保护规划

  既有研究通过对我国水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现状进行分析,认为当前存在着保护意识淡薄、体制机制欠缺、保护开发不科学等问题[9],重庆灌溉遗产也或多或少面临这些问题,以下是对重庆灌溉遗产保护开发工作的具体对策和建议。第一,普查现存重庆境内灌溉工程遗产数量、分布及保存状况,编制重庆市灌溉遗产数据库。遗产信息数据库应该包括工程名称、建成年代、灌溉排水面积、地理坐标等基本情况,目前的保护情况:包括污染、自然灾害、游客压力、城市发展等面临的问题,工程符合入选遗产名录的理由:历史、文化、科技、生态、艺术等价值。第二,对灌溉工程遗产要进行整体考察,不仅要考察灌溉工程本身,还应包括其所处整体环境,如驿站、官仓、管理衙署、宗教庙观等附属设施,涉水碑刻等文物,民俗、传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三,研究制订灌溉工程遗产保护规划,要依据保护对象性质、形态、价值进行科学分类,针对保护、管理与利用的实际需要,提出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例如对于还在使用的,要向当地群众进行宣传普及文物价值,树立保护观念。对于已经废弃并具有较大历史文物价值的灌溉工程遗产,可于其原址建立博物馆。同时开展对各地相关规划、建设项目的水文化遗产保护评估和论证,注重对灌溉工程遗产环境的保护。在保持原灌溉工程遗产真实性和整体性的基础上,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修复、再现和展示古代水利工程遗址。

  2.积极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随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大型灌溉工程不再仅仅解决原来或者当下存在的能源、灌溉和交通问题,还要打破时空的限制,在满足水利工程原生功能的同时,考虑若干年后水利工程功能的变迁和延续,进行保护性开发。世界上很多水利工程虽然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旅游开发,但普遍缺乏将其作为未来遗产的战略高度来挖掘、保护和彰显其所赋予的工程遗产。为此,要树立未来遗产说的理念,对工程建设及其后续管理的每个阶段的水利文化遗存进行有意识地保护,为发展水利遗产旅游奠定基础和条件[10]。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第一批名录于2014年9月在第21届国际灌排大会上公布,促进了灌溉工程遗产的保护利用。2015年4月20日,时任水利部部长陈雷在全国水利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着力推进水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并要求各部门加强水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积极推动更多水利工程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等名录。

  我国有许多具有历史意义和影响力的传统灌溉工程,为了积极推进我国水文化发展繁荣,加强我国灌溉工程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经研究,中国国家灌溉排水委员会将从2015年开始,每年收录一批我国灌溉工程遗产,建立数据库,并协助有关单位挖掘和整编材料,择优向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推荐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迄今已公布第五批,中国已有19项灌溉工程名列其中,但重庆市需要水利、文物等相关部门建立联合课题组,普查现存重庆境内灌溉工程遗产数量、分布及保存状况,建立重庆市灌溉工程遗产档案和信息管理系统,从历史、文化、科技、生态、艺术等方面对重庆市灌溉工程遗产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挖掘。对于特色鲜明、影响巨大的灌溉遗产,报送国家灌溉工程遗产名录,积极开展世界水利灌溉工程遗产的申报。

  3.在保护基础上对重庆灌溉遗产进行文旅、农旅融合的综合开发水利工程本身就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所赋存的水利文化是十分宝贵的遗产。随着水利工程功能的变迁,诸多古代水利工程功能已蜕变或丧失,或转变和拓展。为此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古代水利工程的文化遗产价值,丰富水利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增强水利旅游的文化魅力[11]。正在规划的沙坪坝斐然渠民国风情生态园,以建于民国时期的斐然渠灌溉工程为核心,规划目标为重庆市民及其周边城市居民提供文化旅游综合服务。抗战时期,农林部设立在斐然渠所在的中梁镇庆丰山村(原回龙村)清凉庵、马鞍山一带,陈济棠、沈鸿烈、周诒春、盛世才4位部长曾在此工作过,具有深厚的民国文化底蕴。

  该项目将以斐然渠水利工程为核心,营造民国风情四合院,为旅客提供接待服务、住宿和休闲场所。将原有的三个山坪塘联合打造成湖,生产特色水生蔬菜和生态鱼产品,配套建设环湖步道,布置四季观光花带,为游人提供休闲健身和垂钓服务。北碚海底沟水库是西南地区唯一的地下水库,自然风光优美,具有极大的旅游开发价值。2010年,国土资源部批准了全国第二批国家矿山公园,包括海底沟地下水库的“重庆江合煤矿国家矿山公园”名列其中。矿山在地下的神秘与未知,是矿山公园的最大亮点。海底沟地下水库是其窄轨功能区、采矿遗址和陈列区、水功能区的三大功能区之一。未来建成后,将更好的发挥水库生态与文化的复合功能,起到宣传普及生态文明和红色文化的双重功效。

  参考文献:

  [1]徐松.宋会要辑稿·含货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2]郭声波.元明清时代四川盆地的农田垦殖[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8(4):77-108.

  [3]乾隆巴县志:卷4[M]//中国地方志集成·重庆府川县志辑.成都:巴蜀书社,2016.

  [4]道光永川县志:卷2[M]//中国地方志集成·重庆府川县志辑.成都:巴蜀书社,2016.

  [5]光绪江津乡土志:卷1[M]//中国地方志集成·重庆府川县志辑.成都:巴蜀书社,2016.

  [6]程得中.抗战时期重庆大后方水利建设[J].北方论丛,2017(4).

  [7]王瑞芳.当代中国水利史(1949—2011)[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92.

  [8]水利部农村水利司.新中国农田史略[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9:490.

  [9]汪健,陆一奇.我国水文化遗产价值与保护开发刍议[J].水利发展研究,2012(1):77-80.

  [10]阚如良,黄进,周军.水利工程功能变迁及其遗产旅游开发[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4(12):1521-1524.

  [11]阚如良,闫秦勤.基于未来遗产说的三峡工程旅游发展研究[J].人文地理,2009(3):89-92.

  作者:程得中1,李秀珍2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jzlw/292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