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 发表学术论文网建筑论文》 基于实际应用与评价的绿色建筑技术推广分析以重庆地区为例> 正文

基于实际应用与评价的绿色建筑技术推广分析以重庆地区为例

所属分类:建筑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21-12-02 11:07

本文摘要:摘要从英国BREEAM、美国LEED、日本CASBEE和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ESGB4部评价体系的发展与演变中分析总结了绿色建筑关注的重点及发展趋势。以重庆市为例,选取了72个近5年来通过星级认证的实际项目,分别计算了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的技术使用率和得分率,并总结了实际技

  摘要从英国BREEAM、美国LEED、日本CASBEE和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ESGB4部评价体系的发展与演变中分析总结了绿色建筑关注的重点及发展趋势。以重庆市为例,选取了72个近5年来通过星级认证的实际项目,分别计算了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的技术使用率和得分率,并总结了实际技术应用情况的特征、侧重点和不足。通过线上问卷对各技术展开专家评价,总结了35项关键技术的经济性和适用性,并基于实际技术应用情况和经济适用性结果,梳理归纳了三大技术体系,从纳入强制性要求、增加经济激励、建立地方技术推广体系、明确技术要求等多个角度提出了推广途径。

  关键词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应用情况专家评价技术体系推广途径

绿色建筑技术

  1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发展与演变

  建筑业消耗了40%以上的能源总产量、12%以上的水资源、25%以上的木材,且建筑给环境带来30%以上的固体垃圾,造成35%以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14]。能源资源消耗总量急剧上升,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建筑如何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和重视,而绿色建筑的诞生提供了一种解决思路,它是以尽可能少的能源资源消耗提供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的建筑,是建筑业未来发展的趋势和导向[56]。为了规范和引导本国绿色建筑的发展,各国相继制定并发布了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其中较为典型的包括英国建筑研究院提出的BREEAM、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提出的LEED、日本可持续建筑协会的CASBEE及中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ESGB)等。

  绿色建筑论文:研究绿色建筑给排水节水节能新技术的应用

  1.1国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发展与演变

  由于各国绿色建筑发展历程、地理资源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存在差异,评价体系也不尽相同,但绿色建筑追求的核心是基本一致的,即旨在将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的同时提升建筑性能和表现[78]。从体系整体框架来看,BREEAM、LEED及CASBEE均覆盖了能源、材料、水资源、室内环境质量、土地利用与室外环境五方面的内容。但不同评价体系的侧重点不同,重要性程度可由指标大类的分值或权重的差异来反映。

  BREEAM2011版到BREEAM2014版,能源部分权重从19%下降至15%,交通(transport)、水(water)、材料(materials)及废弃物(waste)权重各上升1%,健康舒适(healthandwellbeing)、用地与生态(landuseandecology)的权重没有变化[9]①。LEEDv3到LEEDv4,能源与大气类分值从35分下降至33分,材料与资源(MR)下降1分,用水效率(EA)和室内环境质量(EQ)各增加1分,同时新增了1分的整合过程(IP),以激励不同专业在全过程中的协同合作[10]②。而CASBEE历年各版本中各指标大类的权重从未改变,能源与室内环境质量2类权重均为0.4,并列第一,服务质量、户外环境(区域内)、资源与材料、区域外环境4类权重均为0.3[11]③。

  从国外3部评价体系的权重变化可以发现:能源部分在LEED、BREEAM、CASBEE中始终保持权重第一;室内环境质量(健康舒适)部分在LEED中权重第二,在BREEAM和CASBEE中与能源类权重并列第一;与此同时,其他大类如材料、水、室外环境等的权重也在不断上升。由此可以得出,绿色建筑在关注节能的同时,更统筹兼顾水、材料和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对环境的影响,并且更关注 室内环境质量,更贴近建筑使用者的切身感受和对居住环境健康舒适的需求。

  1.2国内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发展与演变

  中国在2006年正式颁布第一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ESGB),在经过2014年和2019年2次修订之后,绿色建筑的内涵、建筑适用类型更加丰富,内容更加广泛全面,涵盖了设计、施工、运行全寿命期的考察指标[12]。

  ESGB2019版最大的变化是体系框架的调整,从原有“四节一环保”的体系框架出发,将原有内容经修改、删减和新增,融入至全新的五大体系: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环境宜居[13]。体系框架的调整体现了绿色建筑从简单关注“技术使用与否”,发展转变为以“建筑性能提升”和“人民幸福感、获得感”为导向。值得说明的是,即便体系框架发生了变化,内容仍聚焦在能源、室内环境质量、材料、水、土地利用与室外环境五方面。将新体系进行归类整理,得到不同指标大类的权重变化。

  节能部分由权重最高下降至11%,节水、节材和室内环境质量的权重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仅节地部分权重上升,以26%高居第一;新增部分为安全耐久章节中部分条文及生活便利章节中公共场地运动空间、健身场地和空间设置等条文,占比约16%。值得说明的是,节能、室内环境质量的评分项分数下降较多,是由于大量条文被纳入控制项作为强制性要求加以规范,也从另一方面反映了新版标准对节能和室内环境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节地部分的分数大幅上升,一方面是基于建筑的复杂性,另一方面是由于新版标准分数的可选择性和匹配性,新版标准可根据建筑不同特点进行选择的分数空间更大,因此可选择性和匹配性更大。从ESGB的发展与演变来看,节地部分的重要性逐渐上升,同时与国外绿色建筑的发展趋势一致,即以节能为重点,更加重视材料、土地、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效果,同时更加关注居住者对健康舒适的追求。

  2绿色建筑技术实际应用分析

  自ESGB在我国实施以来,各地绿色建筑工作稳定持续推进,绿色建筑数量和规模逐年上升。为了了解绿色建筑各项技术的实际落地情况,本文以西部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发展的重点城市———重庆市为例,选取了自GB50378—2014《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实施以来,经重庆市绿色建筑与建筑产业化协会绿色建筑专业委员会统计的72个绿色建筑项目进行分析。

  统计发现:建筑类型以居住建筑为主,占比高达75%;公共建筑占比25%。评价星级中二星级绿色建筑最多,占比64%;一星级次之,占比29%;三星级绿色建筑仅5个,占比7%,且高星级项目中主要是公共建筑,高星级的居住建筑极少。大部分的绿色建筑为设计标识,占比高达92%;重庆地区特有的竣工标识项目占比7%;真正体现绿色建筑实现“深绿”发展的运行标识项目仅占1%。

  通过梳理项目资料,包括工程概况、选用技术和实际得分等,按照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室内环境质量五大体系,分别计算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各项技术使用率和得分率,得到实际技术应用情况,如图2所示。将使用率高于80%的技术认为是常用技术,使用率在20%~80%之间的技术认为是一般技术,使用率低于20%的技术认为是少用技术[14]。同时将五大体系的技术分布进行整理,梳理总结绿色建筑在我国实际应用中的技术特征、技术侧重点和欠缺之处。

  3基于技术应用情况的专家调研

  绿色建筑实际项目中各项技术应用差异较大,为了深入了解造成差异化的原因,本文挑选了35项关键技术,在绿色建筑评审专家中开展线上问卷调研,技术按照不同使用率区间(80%以上、60%~80%、40%~60%、20%~40%、20%以下)进行划分,专家在基于技术实际应用情况下,结合多年绿色建筑评审过程中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从经济性和适用性2个维度对不同技术进行评分(5分:好;4分:较好;3分:一般;2分:较差;1分:差),以获得不同技术的经济适用性。此次共回收问卷73份,其中有效问卷70份。

  4结论

  1)从LEED、BREEAM、CASBEE和ESGB四部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发展与演变中发现,其内容始终围绕能源、室内外环境质量、材料、水、选址交通这五方面,从以节能为重点到统筹兼顾水、材料、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同时也更关注建筑使用者对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质量的需求和切身感受。

  2)从重庆地区绿色建筑实际项目中各项技术实际应用情况来看,高使用率/得分率(80%以上)的常用技术主要集中在节地和节水两大体系,其次是室内环境质量、节能、节材。而低使用率/得分率(20%以下)的少用技术主要集中在节材和节能,其次是节水和室内环境质量,节地部分无少用技术。

  3)基于实际技术应用结果和专家评分结果,可以将技术划分为三大技术体系。第一类技术体系,经济性和适用性好,且实际使用率和得分率高,可纳入地方强制性标准中以实现绿色建筑中的全覆盖,并进一步提升技术要求、提升绿色建筑性能。第二类技术体系,经济性或适用性一般,或技术使用率和得分率相差较大,应从“经济激励+建立地方技术推广体系+明确技术要求”3个层面鼓励和推动技术的深化应用。第三类技术体系,实际使用率和得分率低,且经济性和适用性较差,受控于项目自身条件和资源,在推广中可适当弱化这部分技术。

  参考文献:

  [1]DARKOA,CHANAPC,OWUSUMANUDG,etal.Driversforimplementinggreenbuildingtechnologies:aninternationalsurveyofexperts[J].JournalofCleanerProduction,2017,145:386394

  [2]WONGJKW,KUANKL.Implementing‘BEAMPlus’forBIMbasedsustainabilityanalysis[J].AutomationinConstruction,2014,44:163175

  [3]SRINIVASANRS,INGWERSENW,TRUCCOC,etal.Comparisonofenergybasedindicatorsusedinlifecycleassessmenttoolsforbuildings[J].BuildingandEnvironment,2014,79:138151

  [4]WUXY,PENGB,LINBR.AdynamiclifecyclecarbonemissionassessmentongreenandnongreenbuildingsinChina[J].EnergyandBuildings,2017,149:272281

  [5]周海珠,王雯翡,魏慧娇,等.我国绿色建筑高品质发展需求分析与展望[J].建筑科学,2018,34(9):148153

  作者:丁勇☆夏婷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jzlw/289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