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 发表学术论文网建筑论文》 高层建筑物变形监测技术以及发展趋势> 正文

高层建筑物变形监测技术以及发展趋势

所属分类:建筑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18-11-02 10:00

本文摘要:这篇建筑工程师论文发表了高层建筑物变形监测技术以及发展趋势,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土地成为稀缺资源,土地价格迅速上涨,地王不断出现。为了保证建筑物的正常运行和使用,避免因建筑物损伤造成经济损失以及人员伤亡,论文对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判断建筑

  这篇建筑工程师论文发表了高层建筑物变形监测技术以及发展趋势,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土地成为稀缺资源,土地价格迅速上涨,“地王”不断出现。为了保证建筑物的正常运行和使用,避免因建筑物损伤造成经济损失以及人员伤亡,论文对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判断建筑物的安全性。

  关键词:建筑工程师论文,高层建筑物;变形观测;水准测量

建筑工程师论文

  1 高层建筑物变形监测的意义

  为提高土地利用率,建筑物的高度逐渐上升,地标性高层建筑物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高层建筑物因荷载较大,高度较高,更容易受到外部因素影响,建筑物产生不均匀的沉降的可能性加大。如果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超过允许值,就会影响建筑物的使用,是指引发灾害,导致建筑物报废,造成生命安全和财产损失。为了监测建筑物的安全性能,必须对高层建筑进行变形监测,以便及时掌握高层建筑物的形态变化,这对建筑物的安全监控具有重要意义。

  2 高层建筑物变形监测发展趋势

  由于监测的特殊性,每次建筑物的變形监测过程中不允许中断,监测仪器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且各项监测数据要及时可靠又能实时采集,传统的测量方法、测量设备和数据分析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建筑物监测需求。监测技术由传统的点、线监测模式逐步向点、线、面结合的空间立体监测模式转变,由人工跟踪监测向全自动监测转变。在数据分析方面,各种模型的引入,弥补了传统的数据分析模型,使建筑物各个应力变化鲜明的表现出来。

  随着对建筑物安全性要求的提高,业主方对变形监测的精度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推动着变形监测技术也在不断向前发展。1990年代以前,变形监测以采用常规地面测量方法为主,以倾斜测量、准直测量和应变测量等方法为辅。这些监测方法测量过程简单、能够实现自动化测量,但是无法反映出建筑物整体的变形信息。

  2000年以来,近景摄影测量,尤其是数字摄影测量技术在变形监测中开始应用,其监测精度可达到mm级,在高层建筑物及滑坡等变形监测中都有成功范例。GPS在山体滑坡、水库大坝、采矿区地面塌陷和地壳形变等的监测上,也得到广泛应用。同时,3S技术的相互集成融合逐步成熟,从技术上为研究和分析形变信息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支撑。因此,基于3S融合的变形监测系统,是变形监测技术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另外,测量机器人正成为高层建筑物自动化变形监测的首选设备。

  3 变形监测数据分析

  变形观测的最终目的是对可靠详尽的变形数据进行分析,判断建筑物的安全性。因此,对于大量的零乱的原始观测数据,必须先进行数据处理。通过平差处理,进一步削除偶然误差,剔除系统误差。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分析,判断建筑物是否发生变形,建立起变形与时间、质量、风速、日照等因素之间的关系,以采取适当的措施控制建筑物的变形发展。

  3.1 观测数据处理

  每次观测结束后,依据测量误差理论和统计检验理论对预处理后的原始数据利用电脑Excel表格计算处理,计算监测点的沉降量累积和高程计算。各监测点与本点首次观测时的沉降量Δh之间的关系式为:Δh=H1-Hi。

  式中:H1表示监测点首次观测高程;Hi表示该监测点本次(i次)观测高程。

  监测点的变动分析是基于以稳定的基准点作为起始点而进行的计算。分析处理后可以比较出监测点的沉降趋势,当有监测点变形量出现异常变化时,既要分析观测本身是否错误,也要及时对基准点的稳定性进行监测分析,结合现场巡视,全面的总结沉降原因,确定是否真实变形。必要时根据格拉布斯数值表舍弃一些误差较大的观测值。

  3.2 监测点的沉降量

  根据沉降观测规范,某点的下沉速度可按下式计算:

  V=(Hi-Hi-1)/ΔD

  式中:Hi、Hi-1分别表示i次和i-1次观测e点的下沉值;ΔD 表示两次观测的间隔天数。

  当最后100天,沉降速率V<0.01~0.04mm/d时,根据《建筑变形测量规范》规定,可以认为该建筑物的沉降进入了稳定阶段。

  3.3 沉降监测表以及沉降量时间折线图

  以监测时间段为x轴,以沉降变化量为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绘制监测点沉降量与时间关系变化曲线图并计算监测点最后100d的沉降速率,判定监测点是否达到稳定状态(如表1,表2,图1)。

  推荐阅读:《建筑科技》将面向工程建设、城市建设、住宅建设、环境建设等建设领域,传播先进建筑技术与产品,介绍建筑科技应用实例,服务我国建筑行业学术交流和技术进步。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jzlw/177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