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 发表学术论文网建筑论文》 油基钻井液施工工艺技术和步骤> 正文

油基钻井液施工工艺技术和步骤

所属分类:建筑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18-06-22 14:19

本文摘要:这篇油气工程论文发表了油机钻井液施工工艺技术和步骤,油基钻井液具有抗污染能力强、防塌效果、热稳定性和润滑性好等优点, 成为了高温深井、页岩气水平井及各种复杂地层的首选钻井液体系,论文探讨了油基钻井液在具体施工过程中油基钻井液的配置、回收利用

  这篇油气工程论文发表了油机钻井液施工工艺技术和步骤,油基钻井液具有抗污染能力强、防塌效果、热稳定性和润滑性好等优点, 成为了高温深井、页岩气水平井及各种复杂地层的首选钻井液体系,论文探讨了油基钻井液在具体施工过程中油基钻井液的配置、回收利用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优化措施。

油气工程论文

  关键词:油气工程论文,油基钻井液;施工工艺技术;配置顺序

  1相关配制工艺

  1.1配置顺序对性能的影响

  油基钻井液的原理是将油和水这两种彼此不相容的物质,通过加入乳化剂等,并应用机械高速剪切的方式将水相分散于油相中。油基钻井液的配置过程中需要加入一系列的其他物质以保证其性能的实现。也因此,这些所加入的物质的顺序对油基钻井液的性能就具有一定的影响。这些其他物质一般包含柴油、湿润剂、降滤失剂等。诸如依据柴油、有机土、乳化剂、降滤失剂、CaCl2溶液CaO、重晶石为配方顺序的油基钻井液得到的破乳电压值较低为525V,滤失量较高为1.0ml。而将有机土置于CaO之后加入得到的油基钻井液性能就会大大改变,得到截然相反的结果:破乳电压值高、压滤失量低。

  1.2现场配制工艺步骤

  在进行现场施工的过程中,通常会采用两个或单个泥浆罐对油基钻井液进行配置,其主要现场配制工艺步骤如下:1)配置氯化钙溶液。根据所配油基钻井液体积及油水比,在配浆罐中配制相应体积及浓度的CaCl2溶液。2)加入基础油及乳化剂。开启搅拌机、泥浆枪,并加入基础油及乳化剂,将油水充分搅拌,并尽量应用大速率剪切,这样更有利于钻井液性能的提升。3)充分搅拌。向混合体系中依次加入石灰、有机土和油基钻井液降滤失剂,每种处理剂加入后均需充分搅拌。4)根据实际性能要求加入其它相关物质。如加入加重材料改变物质密度。

  2油基钻井液回收及重复利用工艺

  油基钻井液的一大优点是可以重复回收利用,具有环境友好性。其回收利用率与油基钻井液原理性能及其回收存储工艺有关。在油基钻井液的回收利用中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点,在实际存储过程中,要注意物质的储存空间环境,防止雨水霜雪及灰尘侵入油基钻井液中,造成回收液的污染质变。长时间存放则需要加入处理机避免收油基钻井液性能发生改变,出现破乳电压低或含水量高等情况。

  第二点在回收再利用的时候要对油基钻井液进行必要的处理,首先要利用除砂器、离心机去除掉油基钻井液的劣质固相。针对油基钻井液性能不理想的状况就需要对它性能进行必要的优化,在优化前要测量回收的油基钻井液的关键性能指标如破乳电压值、流变性能等,将这些数据指标与新油基钻井液的关键指标值作对比,结合它的配置工艺,添加必要的试剂进行合理性能优化。

  3油基钻井液性能维护工艺

  随着油基钻井液水相比例的增加而不进行乳化剂的加入,破乳电压值及流变性就会降低。流变性低需要配低泵压以避免复杂井下的材料沉降,综合考虑,要求油基钻井液PV/YP较低,而低端流变性较高。在施工现场要加入低成本的CaCl2的盐水改变油基钻井液水相比例、动切力、塑性黏度。当油基钻井液中混入一定量的水,油水比的改变也会改变油基钻井液的破乳电压值和流变性。通常来讲破乳电压值应维持在高于400V的水平,这个水平的油基钻井液乳化稳定性能最高。因此在进行污染处理时,要避免它与地表水层的接触,如无法避免则需要补充一定量的乳化剂,调节油基钻井液的破乳电压值水平。

  4结语

  1)关于配制工艺:在进行油基钻井液的时候要注意配置顺序,不同的配置剂加入顺序及剪切速率的高低对油基钻井液的性能均有不同的影响。2)关于油基钻井液回收及重复利用工艺:要注意油基钻井液的保存条件,还要注意在进行油基钻井液重复利用要对原来的油基钻井液性能进行实验测量,进行有针对性的性能优化。

  参考文献:

  [1]王显光,李雄,林永学.页岩水平井用高性能油基钻井液研究与应用[J].石油钻探技术,2013,41(02):17-22.

  [2]王中华.国内外油基钻井液研究与应用进展[J].断块油气田,2011,18(04):533-537.

  作者:牟果 穆剑雷 揭家辉 王长树 徐玉庭 单位:渤海钻探泥浆技术服务公司

  推荐阅读:《广州建筑》(双月刊)创刊于1973年,由广州市建筑总公司科学技术信息中心主办。本刊以发表建筑领域的应用性研究成果或实践经验性技术论文为主,内容包括建筑设计、施工、检测与监测技术、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及科研成果的应用等。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jzlw/166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