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 发表学术论文网教育论文》 高中语文课外阅读门径探析回归与落地> 正文

高中语文课外阅读门径探析回归与落地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19-10-18 16:11

本文摘要:在新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公布之前,一些语文教学的有志之士已经在大声呼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并且身体力行引导学生开拓课外阅读的领地。可是在应试教育的云遮雾障下,这样的呼声和探索显得有些苍白和无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把

  在新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公布之前,一些语文教学的有志之士已经在大声呼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并且身体力行引导学生开拓课外阅读的领地‍‌‍‍‌‍‌‍‍‍‌‍‍‌‍‍‍‌‍‍‌‍‍‍‌‍‍‍‍‌‍‌‍‌‍‌‍‍‌‍‍‍‍‍‍‍‍‍‌‍‍‌‍‍‌‍‌‍‌‍。可是在应试教育的云遮雾障下,这样的呼声和探索显得有些苍白和无力‍‌‍‍‌‍‌‍‍‍‌‍‍‌‍‍‍‌‍‍‌‍‍‍‌‍‍‍‍‌‍‌‍‌‍‌‍‍‌‍‍‍‍‍‍‍‍‍‌‍‍‌‍‍‌‍‌‍‌‍。

高中语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把“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纳入“学习任务群”,于是一场声势浩大的课外阅读研讨活动在语文学界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几乎每一本语文教学的杂志都可以看到“整本书阅读”的身影,在这些文章里,课外阅读的载体都是“经典书目”,对阅读方法的探讨也是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态势‍‌‍‍‌‍‌‍‍‍‌‍‍‌‍‍‍‌‍‍‌‍‍‍‌‍‍‍‍‌‍‌‍‌‍‌‍‍‌‍‍‍‍‍‍‍‍‍‌‍‍‌‍‍‌‍‌‍‌‍。

  与研究的热闹相映成趣的是高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实践的冷清与寂寞,究其原因,除了应试的功利心态外,更最重要的是这些热闹都是站立于云端的热闹,不接地气,严重脱离了语文教学的实际。

  首先,经典的著作那么多,老师给学生推荐的书目难免带有主观性、片面性和随意性,结果推荐出来的书目没有依据且不成体系。其次,很多阅读方法如同空中楼阁一般,不能运用于真实的阅读实践活动并产生阅读的效应。

  基于此,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回归教材,以教材为依据选取阅读书目,并且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探索出具有可操作性的阅读方法。

  一、回归教材,探索经典

  教材是学生阅读的起点,是一片急需我们去开垦的原野,在这个原野之上,就隐藏着许多经典,我们需要的是一双慧眼。

  (一)自然生长的经典——名著导读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后面都有名著导读,每册书有两部名著,必修一是《论语》和《大卫·科波菲尔》,必修二是《家》和《巴黎圣母院》,必修三是《红楼梦》和《高老头》,必修四是“莎士比亚戏剧”和《谈美》,必修五是《三国演义》和《堂吉诃德》。这些经典有中国的,有外国的;有古代的,有现代的;有儒家经典,有小说,有戏剧,有美学。每一部经典的导读包括“背景介绍”和“作品导读”,提纲挈领,要言不烦。

  这些教材中推荐的经典不读,去另外开书单,岂不是多此一举?因此每册书后面的名著可以作为开给学生的课外阅读书目。

  (二)还原节选的经典——原著阅读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还有一些长篇小说的节选,必修三中有节选自《红楼梦》的《林黛玉进贾府》和节选自《老人与海》的章节,必修四戏剧单元有《窦娥冤》《雷雨》和《哈姆雷特》的节选,必修五小说单元有《水浒传》和《边城》的节选。

  如果不读原著,就不能透彻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思想内容,因此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原著,阅读原著。

  (三)作家的其他经典——迁移阅读

  选入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作家一般都不止这一部作品,甚至节选的并不是作家的代表作,教师可以挑选出一些作家的代表性作品,引导学生去阅读。如读了巴金的《小狗包弟》,可以引导学生读一读巴金的《随想录》或者“激流三部曲”中的《家》;读了李商隐的《锦瑟》,可以引导学生读一读李商隐其它的无题诗;读了钱钟书的《谈中国诗》,可以读读钱钟书其他的散文或者长篇小说《围城》。

  这样由作家的一篇作品迁移到这位作家的另外一篇或一部作品,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一个作家的主要风格或者一个作家不同的风格,可以让学生定向深入地了解一位作家。

  (四)相关作家的经典——拓展阅读

  也可以由教材中选入的作家推衍到与之相关的作家,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比如阅读了徐志摩的诗歌,可以阅读林徽因的诗歌;阅读了苏轼的《赤壁赋》,可以读一读苏辙的《黄州快哉亭记》,也可以阅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读了《林黛玉进贾府》可以推荐阅读《蒋勋说红楼梦》;读了白居易的诗,可以推荐元稹的诗;读了李商隐的诗,可以推荐杜牧的诗;读了唐诗,可以推荐《唐诗鉴赏》或者《六神磊磊读唐诗》等;读了宋词,可以推荐阅读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和叶嘉莹的《人间词话七讲》。

  这样的拓展阅读,在教材之外另外给学生开辟了一方阅读的天地,学生在阅读更多作家的同时,精神的疆域也随之拓宽、延长。

  (五)相关内容的经典——纵深阅读

  学生读了《鸿门宴》,再阅读《垓下悲歌》,可以深入了解项羽在鸿门宴埋下的隐患以及悲剧的结局;读了《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再阅读《奥斯维辛:一部历史》(劳伦斯·里斯),可以深入了解法西斯的罪恶;读了《过秦论》,再阅读《六国论》,在这些互相关联的事件里在别人的论述里提升和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

  这样相关内容的延伸阅读,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培养学生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回归教材,从教材中寻找的这些经典,是对教材内容的拓展和挖掘,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这样选择经典书目就不会带有老师个人的主观性和随意性,这样开出来的阅读书目才会具有普遍的认可度。

  二、方法落地,阅读经典

  阅读方法如果只停留在理论和研究的层面,不能落实于阅读教学实践,那么阅读方法就成了空中楼阁。阅读方法只有真正运用于阅读教学的实践,才能产生阅读的效应。

  (一)适宜的阅读时限和阅读量

  课外阅读用的是课外时间,所以每读一本书要有时间限制和阅读量的限制,比如可以一个月阅读一本书,每周规定相应的进度,以保证阅读任务的有效完成。阅读量的保证,是阅读有效落实的一个重要前提。

  高中学生学习科目增多,学习难度加大,学习任务繁重,阅读不能占用学生过多的课外时间,因此,阅读时限和阅读量的规定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时限的长短和量的多少都要适度,既要起到督促阅读的作用,又要在不过多占用学生课外时间的前提下产生阅读的效应。

  (二)基于引导的阅读指导课

  每读一本书前,要对学生进行阅读的指导。为了提高阅读的有效性,阅读指导课必须成为一节常规课。

  阅读指导课包含阅读兴趣的激发、阅读方法的指导以及书目内容相关的知识介绍等。

  阅读指导课不等于讲读课,不可以对阅读内容进行条分缕析地讲解,老师不要把自己的阅读体会强加给学生,老师的作用在于“指导”,而不是“讲解”,要让学生有兴趣地读,有方法地读,读出自己个性化的理解。

  (三)有效的阅读方法

  在阅读的过程中,老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符号加注、做阅读笔记、画思维导图或者写读书心得,运用这些阅读方法,可以保证阅读的效果。

  文中的精彩词句、作者的思路立意以及疑惑不解之处都可以用符号标注出来,这个方法可以使阅读者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进行阅读,同时也有助于消化文本。美国哲学家、教育家阿德勒认为,在阅读的过程中,在书中写写画画,作各种各样的记号,并写下自己的随感,这样才是占有书籍的过程。

  做读书笔记和画思维导图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晰地了解和记忆阅读内容。读后写下自己的想法和收获,通过读写结合的方式消化阅读的内容,鲁迅说过:“读书不思考,犹如吃饭不消化。”有了思考的阅读活动才是有效的阅读活动。

  读写结合是学界很多人强调的教学策略,在阅读之后进行思辨性写作,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细读文本的习惯,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思维,使得阅读的效益最大化。美国学者格拉泽尔认为:“在一个人的经验范围内,有意愿对问题和事物进行全方位的考虑,这种态度就是批判性思维。”因此,开展课外阅读,不仅是扩大视野,更是引导学生进入批判性思维的层次。让学生从“有见识”到“能识见”,这才是课外阅读的真正价值所在。

  (四)恰当的阅读评价

  在学生的阅读活动中,教师需要抓住两个时间节点——阅读过程和阅读之后,运用合适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阅读评价。

  阅读评价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在阅读过程中对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的评价是过程性评价,学生的阅读情况直接体现在阅读笔记上,因此过程性评价可以利用阅读笔记评分表这样的评价工具对学生的阅读笔记进行评价。

  对阅读笔记的评价首先必须符合表现性评价的目标,评价不仅要体现《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从“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维度出发设计的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而且必须要具有可操作性,这样才能保证评价的相对公平,才能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于是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选取了阅读内容、思维水平、审美能力和书写等阅读评价要素,其中“阅读内容”方面的评价主要考察学生对阅读书籍的熟悉度;“思维水平”和“审美能力”在于评价学生对书籍的理解程度,以及学生体现出的思维品质、审美感受和审美创造;“书写”则是评价学生的阅读态度。这样的评价标准,既可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和阅读视野的拓展,又可以培养学生审美鉴赏和创造的能力,同时还可以提升他们的思维品质。

  附:阅读笔记评分表

  对学生阅读效果进行的评价为终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的评价工具可以是测试题,重在检查学生对作品的熟悉程度以及对作品的理解程度,题目分为选择题、判断题、搭配题、分析题以及论述题等类型。不仅考察学生的阅读视野,更是考察学生的阅读深度、审美水平与探究能力。

  测试题可以由老师设计,也可以把设计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设计一套试题并制作出完整的答案‍‌‍‍‌‍‌‍‍‍‌‍‍‌‍‍‍‌‍‍‌‍‍‍‌‍‍‍‍‌‍‌‍‌‍‌‍‍‌‍‍‍‍‍‍‍‍‍‌‍‍‌‍‍‌‍‌‍‌‍。学生设计试题,其实是在任务驱动下进行阅读,这样的阅读更具有实效性。

  评价固然是对阅读结果的评价,其实更是一种引导督促学生去更好地进行阅读的手段。

  (五)适时的阅读交流

  阅读过后,适时组织学生针对阅读内容阐发自己的观点,围绕相关话题展开讨论和辩论。在交流中发展学生实证、推理、批判和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

  阅读交流可以把个体的阅读活动推广到群体,通过群体的交流活动在思想的碰撞中使学生获得更多的阅读收获,实际上是一种有引导的二次阅读。

  综上所述,回归教材和方法落地是走出高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看似热闹实则低效的困境的重要策略,也是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水平和审美鉴赏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大力倡导课外阅读的今天,唯有如此,方能有效创设和拓展高中语文教学的空间,从而真正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

  高中语文教师评职论文:在高中语文阅读学习方面的体会

  【摘 要】阅读在高中语文学习中十分重要,不仅关系着语文成绩,也关系着我们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作为学生,我们在高中语文学习中要重视阅读学习,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学习方法,提高阅读学习活动有效性。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jylw/206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