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 发表学术论文网教育论文》 小学研学旅行课程构思和目标构建> 正文

小学研学旅行课程构思和目标构建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19-01-26 11:08

本文摘要:这篇小学教育论文发表了小学研学旅行课程构思和目标构建,作为一种新的育人途径,研学旅行毕竟是一个新生事物,当前对此研究中还有一些问题值得关注,并需要做进一步深入探讨。从培养这五个关键品质来体现研学旅行课程目标的内涵,实现其独特的育人价值。 关

  这篇小学教育论文发表了小学研学旅行课程构思和目标构建,作为一种新的育人途径,研学旅行毕竟是一个新生事物,当前对此研究中还有一些问题值得关注,并需要做进一步深入探讨。从培养这五个关键品质来体现研学旅行课程目标的内涵,实现其独特的育人价值。

  关键词:小学教育论文投稿,研学旅行;课程目标;综合性课程

小学教育论文投稿

  2012年底,教育部在全国中小学生中实施研学旅行试点。苏州被确定为首批试点城市之一,11所中小学校首批试点,太仓市实验小学有幸位列其中。学校陆续开展“跨校一日 城乡浸润体验”“家在太仓 娄东风土寻根”“长三角游历 开放主题探究”“国际游学 多元文化理解”四大主题十二个版块的实践研究,在全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2016年12月,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定义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2017年9月27日,教育部颁布《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纲要》。一系列的试点、意见及纲要显示,国家重视研学旅行这种特别的教育方式。

  太仓市实验小学立足原有研究基础,立项“研学旅行课程的整合设计与协同实施研究”课题,试图重新审视研学旅行课程目标的逻辑起点,寻找研学旅行课程目标的关键词。

  一、研学旅行课程目标的逻辑起点

  研学旅行承载着基础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任。《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中指出:“(研学旅行)帮助中小学生了解国情、热爱祖国、开阔眼界、增长知识,着力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从国家教育意志角度思考研学旅行课程目标。首先,研学旅行课程可以带领学生走出去,认识祖国的山水风物、人文历史,感受中华传统美德,感受革命光荣历史,感受改革开放伟大成就,增强对坚定“四个自信”的理解与认同。其次,研学旅行课程可以提高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再者,研学旅行可以培养学生认识世界的眼光和创新精神。在研学旅行中,学生要学会应对旅途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而世界的丰富多彩,可以拓展学生的视域,涵养大气的格局。

  2.从社会发展趋势与家庭需求中发掘研学旅行课程目标。信息与交通的便捷,使得旅行成为生活的一种常用技能。学校课程的建构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需要不断融入社会元素、时代元素。对于学生的旅行能力,包括旅行中交往能力的培养,可以成为学校课程能力培养的一部分。同时,随着家庭经济状况的提升,家庭旅游越来越常态化。家长抱着“放松心情、增长见识”等目的带孩子外出旅行时,也会欢迎学校对于家庭旅行的教育指导。家长有需求、学校有方法,研学旅行课程可以开拓家校合作的新局面。另外,受到城市生活方式与农村城市化的社会格局影响,学生的校外自由交流较为缺乏。也正因此,学生的合作能力是亟待指导的。研学旅行,可以为学生在真实的自由交往方面,打开一扇大门。

  3.从小学生素养与能力现状中定位研学旅行课程目标。(1)学生的生活能力锻炼普遍缺乏。在长期的独生子女政策下,家庭中多个成人呵护1个儿童的成长。很多原本该进行的生活能力的锻炼,却被“理所当然”地取代。不少儿童高分低能,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独立进行的研学旅行,可以考量出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也可以让家长换一个角度看待孩子的教育要求。(2)学生的身体素质令人担忧。在近年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中,小学生总体的身体素质情况是不容乐观的。

  研学旅行是一种户外活动,要有体能的保证。学生可以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切实地认识到健康体魄的重要性,自发加强锻炼。(3)学生学习的自主探究能力不够。在日常的教学评价体系中,往往会倾向于“乖”学生,因为听话的学生总是比较容易管理。然而,这样也往往容易造成学生被动地学习,不敢主动探究,不敢求异思维,不敢创新突破,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4.从学校课程整体优化中提升研学旅行课程目标。(1)分科教学使得课程知识和能力结构较为僵化,缺少融通。目前的教学课程开放度不够,过于重视学生书本知识的学习,与社会生活联系不多;开设的各门课程之间缺少横向打通与有机融合;关注学生智力因素的较多,关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较少,学生很少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在实际生活中发生的问题。(2)主干学科的强势使得教学方式比较单一,重记忆理解,少实践创新。

  我们要摒弃课程中一些重复记忆、过时的文化糟粕,把情境教育、全程教育等理念,纳入学校课程整体优化行动中来,使研学旅行课程成为原有课程的有益补充乃至新的生长点。(3)学校场域的局限性使得教学元素较为单薄,学生大多在虚构环境中接受说教。我们教育学生要学会整理,但是他们还是丢三落四;我们教育学生要不打扰他人,但是还会有学生在课堂内大声喧哗……我们有道德与法治课,有班主任的常规教育,有少先队的各项活动,在学科课程中也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然而我们的目标常常会被虚化,有“形”无“神”。而在研学旅行课程中,陌生而真实的环境和课程内容、深刻的体验活动,让学生能主动内省,有所触动。

  二、研学旅行课程目标的关键词

  研学旅行课程把大千世界作为课堂,把地球资源当作学习资源,把游中学的体验历程作为一种独特的成长方式,是一门开放性的、动态生成的综合性课程。据此,我们经过反复学习、研讨,坚持儿童立场,把研学旅行课程的目标概括为这样几个关键词:自由、坚毅、情趣、合作、创造。

  关键目标之一:自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关键词之一就是“自由”。印度教育家克里希那穆提在《教育就是解放心灵》一书中指出:“只有在我们的感知是清晰的、客观的、非个人化的,没有被強加任何的负担时,心灵的绽放才会发生。”[1]朱光潜先生认为:“最无限、最自由的莫如心灵,最高的美就是心灵的表现。”[2]学生离开了校内熟悉的学习场所,走向校外的体验空间。学生活动空间增大了,身体的自由度增大,解放手脚、眼睛、耳鼻等,进而带来了心理空间的增大与心灵自由度的增强。

  研学旅行的学习应充分体现与校内学习的不同,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不给学生太多的禁锢,让孩子们走出校园,走向祖国河山,走向远方世界,让学生享受自由带来的快乐与无限可能。当然,研学旅行的自由也是有限的自由,是相对校内学习的自由,是在遵守社会公德的基础上,不影响他人的一种积极的自由,是一种有作为、有收获的自由。它的自由度可以根据学生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大,或者说自由度是随着自我约束能力的增强而逐渐增大。游学的自由主要体现在研学空间、交往伙伴、学习内容、研究方式、成果表达等方面的自主选择上。当然,自由也体现在生理需求方面,如自由享受美食、自由活动、自由如厕等。要达成“自由”的目标,可以开发的课程有“安全自护、文明出行”等。

  推荐阅读:《英语研究》(季刊)创刊于2002年,由四川外语学院主办。是国内唯一以英语为专门研究对象的学术刊物,创刊六年来已经在学术界具有了较大的影响,受到广泛好评。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jylw/184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