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 发表学术论文网教育论文》 大学德育的目标、思路与重点> 正文

大学德育的目标、思路与重点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18-08-15 14:23

本文摘要:[摘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人才培养紧密关联,从德育工作与人才培养的逻辑关系入手,分析城市型、应用型大学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用啥培养人,有助于进一步明确德育目标,理清德育思路,突出德育重点。城市型、应用型大学的德育目标是培养学生以马克思主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人才培养紧密关联,从德育工作与人才培养的逻辑关系入手,分析城市型、应用型大学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用啥培养人,有助于进一步明确德育目标,理清德育思路,突出德育重点。城市型、应用型大学的德育目标是培养学生以马克思主义能力为核心的思想政治素质,德育思路是坚持本地化、本校化、实践化,德育重点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突出思想、政治、品德、能力教育。

大学德育

  [关键词]城市型、应用型大学;大学德育;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德育论文发表

  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这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人才培养紧密关联的科学判断,为做好高校德育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城市型、应用型大学的德育工作亦应从理清德育工作与人才培养的逻辑关系入手进行思考和实践。高校德育工作与人才培养有三重关系,即从德育工作的价值导向看培养什么人,从德育工作的原则和思路看如何培养人,从德育工作的具体开展看用啥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是德育目标,如何培养人是德育思路,用啥培养人是德育手段。

  1德育目标:培养学生以马克思主义能力为核心的思想政治素质

  培养什么人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具体指向培养目标,背后蕴含的是指导思想、培养理念和价值追求。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习近平同志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要“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1]在习总书记强调的多项素质中,思想水平居于首位,因为思想水平是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的核心和基础,决定着后三者的方向和程度。而思想水平的核心则是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科学的思想方法,集中表现和最终实现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即马克思主义能力。因此,城市型、应用型大学德育工作的目标应是培养学生以马克思主义能力为核心的思想政治素质。这一目标蕴含着政治方向,彰显着应用特色,承载着规格标准。

  1.1体现了遵循规律与坚持问题导向的结合,确定了德育目标的政治方向

  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特征是阶级性,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政治方向是指一个政党为之奋斗的目标,集中反映着这个政党所代表的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2],政治方向就是带领全国人民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在现阶段所要坚持的政治方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阶级性的核心指向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方向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不动摇是马克思主义能力的核心能力和首要能力。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于德育工作而言,就是教育、引导学生牢固树立对党的科学理论的信仰,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梦”的信念,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增进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信赖。

  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都遵循一定的规律,我们在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时要把握规律,遵循规律逻辑。但同时,事物的发展都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要面对和解决一系列具体问题,因而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总目标,而要贯彻落实这一总目标,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就必须把遵循规律和坚持问题导向相结合,突出马克思主义能力的核心地位。

  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处理好红与专的关系,坚持以红帅专。“红”即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拥护党的领导和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专”即要求学生勤奋学习,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在红与专的关系中,红是统帅,是灵魂,专必须为红服务。在德育工作中,我们必须把培养学生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政治态度放在核心位置,坚持以红帅专。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处理好德与才的关系,坚持以德为先。教书和育人密不可分,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遵循教书育人的规律就是要把德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并在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德为先,把对学生品德的培养,尤其是政治品德和政治觉悟的培养放在首位,坚决摒弃只教书不育人,只注重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却忽视价值引领和品德塑造的错误观念和做法。

  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处理好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我们要把马克思主义能力放在突出位置上,强调政治方向,并不是放弃或轻视其他能力,而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能力为核心和灵魂。人的发展是自由的、全面的发展,我们既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也要为学生的个性发展、自主发展提供便利,因此要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引导不同学生群体的自由发展与全面发展有机结合,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而马克思主义能力有助于其他能力的生成和发展,可以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提升。 1.2体现了中央精神与城市型、应用型大学实际的结合,彰显了德育目标的应用特色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鲜明特征就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不仅致力于科学“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改变世界”。[3]这与城市型、应用型大学强调的学以致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相一致。因此,培养学生以马克思主义能力为核心的思想政治素质,契合城市型、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这一目标立足于城市型、应用型大学的实际,把贯彻落实中央精神与城市型、应用型大学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彰显了德育目标的应用特色。

  立足城市型、应用型大学的建设目标。城市型、应用型大学着眼于服务所在城市的功能定位和经济社会发展,客观上要求德育工作要把德育目标与城市发展紧密结合,重点培养学生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指导下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既是马克思主义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能力的重要体现。

  立足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按照常用的分类方法,人才一般分为学术型、应用型、技能型。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应该是综合素质较高,既有基本的理论基础,又能够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际工作的专门人才。在能力结构上,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应该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以及交往沟通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这些素质和能力的核心和基础是马克思主义能力。

  立足师生的思想实际。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教育和教学的主导。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同时,也要结合教师的思想实际,引导教师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1]。

  1.3体现了目标任务与学生思想行为特点的结合,明确了德育目标的规格标准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特征。科学性体现在它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从而为人类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革命性集中体现为它的批判精神,用唯物辩证法观察事物,反对把客观世界和人的认识绝对化、凝固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决定了培养学生具备以马克思主义能力为核心的思想素质必然要从多个维度入手,把握理论与实践、共性与个性、当前与长远、物质与精神等多个层次的规格标准。

  人才培养有三个维度,即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三者相辅相成,紧密联系,三位一体。知识传授是前提和基础,离开了知识的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就无从谈起;能力培养是重点和关键,知识的掌握和价值的判断及取向都要靠能力来展现;价值塑造是核心和灵魂,它蕴含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又引领着二者的方向。

  培养规格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是培养什么人的质量标准和要求。教育部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理性思维等十八个基本要点。[4]聚焦到城市型、应用型大学来看,从以上三个维度来分析,德育目标在规格和标准上要把握三个着眼。

  知识传授要着眼于科学理论、人文底蕴、社会参与、自主发展四个方面。科学理论是指各学科的理论知识,但重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文底蕴是指学生要具有较为丰富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素养;社会参与主要是与人沟通、交往的知识和能力;自主发展主要是指学生要掌握自我规划、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和技能。

  能力培养要着眼于科学思维、自主学习、友善沟通、创新创业四个方面。科学思维最根本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自主学习是指学生要具备主动学习、自觉学习的自我约束能力;友善沟通是指待人处事,与人交往、合作的技能;创新创业是指学生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干事创业的能力。

  价值塑造要着眼于科学理想、首善意识、国际视野、笃实精神四个方面。科学理想是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以及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信念;首善意识是指作为首善之区的大学生,要有勇于挑战自我,追求一流和卓越的意识;国际视野是指围绕北京建设国际交往中心的目标定位,学生要具备世界眼光,向国际标准看齐;笃实精神是指要有脚踏实地,踏实肯干的精神。

  这三个维度涵盖了德育工作的多个方面,既包含了思想水平和政治觉悟,又囊括了道德品行、文化素养和能力素质,但贯穿其中的核心都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以及运用这些思想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马克思主义能力。2德育思路:以本地化、本校化、实践化为原则,落实中央的德育精神和城市型、应用型大学的德育目标目标和内容决定方式和方法,培养什么人决定了要坚持什么样的原则,以什么样的思路来培养人。培养学生以马克思主义能力为核心的思想政治素质这一目标,既契合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要求,又结合了城市型、应用型大学的实际,还凸显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这就决定了城市型、应用型大学的德育思路要走本地化、本校化、实践化的道路,既能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又能体现城市型、应用型大学的内涵。

  本地化、本校化、实践化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紧密联系的整体,相互之间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和耦合性。本地化包含本校化,本校化是本地化的缩影和体现;本地化和本校化都离不开实践化,实践化也需要有机地融入本地化和本校化。只有通过综合施策使三者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相得益彰,才能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

  2.1坚持本地化,深耕北京,突显城市型

  德育工作的本地化就是要融入地方元素,突出地方特色,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式、成效都能体现出地方特点。对北京联合大学而言就是要深耕北京,深化“知北京、爱北京、荣北京”系列教育活动,使德育工作扎根北京、融入北京、服务北京,突显城市型。

  扎根北京,德育工作在内容上要有北京元素。扎根北京是指以北京为基石和土壤,充分吸收、利用北京的各种资源作为德育工作的素材。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的首都,北京既有悠久的历史古迹、红色的革命遗迹,又有绿色的生态环境、尖端的现代科技,通过开展“知北京、爱北京、荣北京”系列活动,可以让学生知晓北京的文化底蕴,感受近年来北京发展的成就,特别是习近平同志两次视察北京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这些都是引导学生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深化对习近平同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战略的理解和认同的生动教材。

  融入北京,德育工作在方式上要有北京风范。融入北京是指德育工作的环节和领域都能与北京市的城市发展有机结合。北京联合大学拥有多个校区,在空间布局上已经融入到北京这座城市,但这只是地理意义上的融入。我们还要开展具有北京特点的德育实践活动,把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课外科技活动、党团活动等诸多方面都密切地融入所在区域,融入北京城市的发展、运行、管理、生活等各方面。

  服务北京,德育工作在成效上要有北京特色。服务北京是指把北京作为人才培养的服务面向,通过开展扎实有效的德育工作,培养一支为北京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人才大军。北京联合大学的学生大部分来源于北京,他们学有所成之后又将回归北京,到北京市各行各业的工作一线去就业。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服务北京人民的意识,心系北京发展的情怀,立志为北京经济发展做贡献的决心,为学生扎根基层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2.2坚持本校化,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突显德育价值德育

  工作的本校化就是结合学生特点,突出学校特色,彰显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习近平同志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核心是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关键要注重因需供教和因材施教,从而突显德育的价值。

  德育的价值按照表现形式分为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个体价值是德育工作在社会个体成长和发展历程中所体现出的引导或促进作用,满足的是人的个体需求;社会价值是德育工作对社会发展和人类历史进程的推动和促进意义,满足的是社会对人的要求。二者紧密联系、辩证统一。在德育工作中,不仅要重视个体价值,鼓励发扬个性,激发个体的创造性;也要重视社会价值,大力传播正确的政治观念、思想观念和道德观念,引导社会的有序与和谐发展,最终实现二者的协调统一。

  依据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注重因需供教,满足德育的个体价值。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在本质上是社会的,是社会存在物,人的需求既来源于社会存在,又随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学生的需求是多样的,身处北京这样的国际大都市,学生的见闻更加丰富,眼界更加开阔,除了知识和技能方面的需求,他们在心理情感、创业创新、身体素质、志愿公益和人际交往等方面都表现出了强烈的需求,德育工作要从满足学生的这些需求入手,给学生更多的获得感。学生的需求是变化的,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进步必然对学生的思想、心理、行为都带来影响,德育工作也必须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做到与社会的发展变化同步,与学生的成长成才同步,突显个体价值。

  依据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注重因材施教,满足德育的社会价值。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包括思想、心理、人格、行为习惯等多个方面。近年来,我们通过问卷调查、面对面访谈、深度辅导等多个途径对北京联合大学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进行摸底和研究,结果显示,学生总体上学习自主性、自觉性不强,但社会交往能力强、动手能力强,喜欢探索和实践,愿意尝试新鲜的事物。德育工作要依据这些特点,开展具有应用型大学特征的训练、调研、实习等实践类活动和课程,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突显社会价值。

  2.3坚持实践化,学专融合,突显应用型

  德育工作的实践化就是坚持学以致用,把实践贯穿全程,贯彻始终。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坚持实践化的过程中,要加强学专融合,即学生工作和教学工作、学生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营造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氛围,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与成人,突显学校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

  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融合。课堂教学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第一课堂;学生的各类课外活动是德育工作的主阵地,是第二课堂,两者融合的衔接点、关键点就是实践。让学生把第一课堂学到的知识、理论和方法有效地运用到第二课堂,就要大力开展社会实践、社会观察、课外科技实践、创新创业等实践活动,使专业教育和思想教育在不同课堂之间融合渗透。

  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的融合。习近平同志强调,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而各门课相互融合的关键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的运用。既要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培养和引导学生熟练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去指导自己的专业课学习,也要挖掘和充实各类课程的思政素材和德育资源,提升专业课教师的政治素养,进一步促进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的融会贯通,从而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1]。

  3德育重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开展思想、政治、品德、能力教育

  目标和思路决定手段。明确了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接下来的关键就是用啥培养人,也就是德育重点。“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是中央对德育目标的培养规格的要求,与之相对应,培养学生以马克思主义能力为核心的思想政治素质就是要用思想教育树灵魂、政治教育把方向、道德教育打基底、能力教育促发展,并在工作中坚持本地化、本校化、实践化的原则,着重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

  3.1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先导,统领思想教育

  思想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核心的思想方法的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学生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的主渠道,在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导和理论武装,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察、分析问题的立场、方法等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思想教育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先导和统领。

  习近平同志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1]北京联合大学从学生成才和学校发展的实际出发,探索并实践了“问题导入式专题教学”,通过与专题相关的问题进行设问,引发学生思考问题,导入专题教学,由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学习和思考中感受理论的魅力和逻辑的力量,逐步培养学生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2以“梦想中国”为主题,统领政治教育

  政治教育是以爱党、爱国为主要内容的政治信仰、政治方向教育。习近平同志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凝聚着亿万人民对国家富强和美好生活的期盼,激发了人们前所未有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具有巨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因此,加强政治教育必须突出中国梦这一主题,同时根据每年的重大节庆活动确定当年的分主题,可以有效借助当时的氛围开展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党的领导,靠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来实现。以“梦想中国”为主题统领政治教育,就要把爱党、爱国融入到主题党团活动、主题军训、主题纪念活动等各类教育实践活动中,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例如,2017年开展了纪念建军90周年主题教育活动,2018年即将开展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教育活动、2019年要开展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教育活动,推动学生深入了解党、国家和军队的光辉奋斗历程和巨大历史成就,引导学生继承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观念、政治信念和政治信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拼搏。

  3.3以“品味经典”为载体,统领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是以陶冶道德情操、树立道德信念、培养道德品质、养成道德习惯为主要内容的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重要意义,并号召青年一代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5]。因此,加强道德教育,必须充分利用传统文化典籍,以“品味经典”为载体提升学生做人的基础修养。

  要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通过品读经典,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中与时俱进、脚踏实地、实事求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思想理念的认识,为学生认识和改造世界、提升道德修养提供有益启迪[5]。推进戏曲、书法、高雅艺术进校园等富有传统文化韵味和教育意义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注重道德实践与养成,将诚信文化、礼仪文化、孝道文化等融入其中,让学生接受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引导学生讲仁爱、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者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

  3.4以“沟通达人”为抓手,统领能力教育

  能力教育是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学生通用能力提升教育。通用能力是在各种工作场景下都必备的基础能力,也是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通用能力中最关键的能力就是社会交往和人际沟通的能力。依据我们的跟踪调查统计,由于缺乏训练和缺少自信,一些毕业生的沟通、表达能力欠佳,在职业生涯发展中受限。因此,加强能力教育要以“沟通达人”为抓手,帮助学生提高沟通、表达能力。

  要搭建培养和锻炼平台,开展“沟通达人”系列活动,举办“口才与演讲”专题讲座,以心理团体辅导形式进行即兴演讲训练,如现场做总结发言、致辞、动员、致谢等训练,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帮学生补齐能力短板,并通过表达能力的提升,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等职场通用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让他们能够在职场上走得更快、更远。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jylw/17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