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 发表学术论文网教育论文》 中学教育类论文范文(两篇)> 正文

中学教育类论文范文(两篇)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18-04-16 15:42

本文摘要:下面是两篇中学教育类投稿论文范文,第一篇论文介绍了中小学舞蹈创作工作问题与应对方法,论文对中小学舞蹈创作中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极大的促进了创作工作的发展。第二篇论文介绍了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异常现象及其合理利用,通过有益的探讨不断深化化学实验教学

  下面是两篇中学教育类投稿论文范文,第一篇论文介绍了中小学舞蹈创作工作问题与应对方法,论文对中小学舞蹈创作中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极大的促进了创作工作的发展。第二篇论文介绍了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异常现象及其合理利用,通过有益的探讨不断深化化学实验教学模式,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教育类期刊征稿

  《中小学舞蹈创作工作问题与应对方法》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逐步走向全面实施,校园文化也得到了多方面、深层次的发展。校园舞蹈,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艺术技能的重要途径。随着教育部门对学校舞蹈创作的重视及人力物力上的大力投入,中小学舞蹈已经由完全照搬或模仿的模式,开始蹒跚起步进行自主创作。一大批原创作品层出不穷,其中不乏优秀作品,有很多还在省、市乃至国家级比赛中获奖。不可否认,在涌现这些优秀的原创作品的过程中,中小学舞蹈的创作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也极大促进了中小学舞蹈创作工作的发展。

  一、现阶段中小学舞蹈创作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剖析

  1.作品过于成人化。

  在中小学创作舞蹈中,有的作品从立意、结构、到技法和舞蹈语言,甚至舞美服装设计都十分成人化。例如:笔者曾看过一个作品,明明是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表演的却是部队的成人题材。笔者认为这类作品没有遵循舞蹈艺术的美学特征--“真”的原则。闻一多先生说:“舞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作为表达人内心情感的一种肢体表演艺术,舞蹈既要贴近生活,又要高于生活。而作为中小学创作舞蹈是否该立足于现代青少年的生活与学习,是否更应遵循和体现现代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呢?我们都知道童年的生活是五彩缤纷、绚丽多彩的,那稚气的身影、天马行空的想象、纯真善良的心灵,不都值得我们去捕捉、去表现吗?

  2.重技轻艺。

  一个舞蹈作品要想获得良好的艺术效果,必须将“技”和“艺”生动和谐地结合起来,但“艺”是“技”的基础,“技”必须为“艺”服务。在中小学创作舞蹈中,有部分作品往往将技巧错误地作为舞蹈表现的目的,一味追求学生技艺的表现,变成好像杂技性的技巧表演。在舞蹈作品中表演高难度的技巧动作本无可非议,但它只是表现人物思想感情、塑造人物性格和精神面貌的一种手段。如果在舞蹈表演或创作中,仅以手段为目的,学生的高超技艺不以表现舞蹈作品反映生活、塑造人物这一本质为存在的前提,或是不从舞蹈内容出发来选取相适应的动作技巧,而是以展示学生所掌握的技能及所达到的技巧高度为出发点,那就会使舞蹈作品本身由于缺乏艺术的完整性,或是因内容与形式脱节而丧失了舞蹈艺术的基本品格,从而导致该作品失败。

  3.虚情假意、内容空洞。

  班固《白虎通·礼乐篇》曰:“乐所以必歌者何?夫歌者口言之也,中心喜乐,口欲歌之,手欲舞之,足欲蹈之。”由此可见,舞蹈是表现人们情感的艺术,长于抒情,是基于人们不吐不快的内在情感冲动所致。但现在中小学舞蹈创作的一些作品内容空洞,形式大于内容,不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表演起来找不到感觉,无法恰当地表现出作品的内涵,只能一味地模仿、复制,全无意境韵味可言,从而也无法与观众产生共鸣,达到赏心悦目、寓教于乐的效果。

  构成舞蹈作品内容美的要素是“真”与“善”,好的舞蹈作品要求“真”与“善”的完美统一。其中真实性是唯物主义美学对舞蹈创作提出的一个基本要求,但这并不是要求我们对生活表象作自然主义的记录和复制,而是指要对社会生活的本质作出正确而深刻的揭示,通过舞蹈手段集中、典型地反映出社会生活和自然界中人和物的本质特征及其运动发展的必然性。没有真实性,没有反映出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作品是不美的,也是没有生命的。

  4.形式单一和人海战术。

  在现行中小学各类舞蹈比赛及调演中,我们所看到的表演形式绝大多数是群舞,而且人数众多,都是大道具大背景。既鲜有直接展示个性的独舞和阴阳相济、刚柔对立的双人舞,也缺少具有强烈戏剧色彩的三人舞,更不用说诗、乐、舞“三位一体”的舞剧了。这种现象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不仅令舞蹈艺术失去了多彩的光泽,也令观众深感单调、枯燥、乏味。虽然说群舞是为人们所喜爱、而且较适合校园表演的舞蹈形式,但舞蹈艺术终究是一种多元化、综合性的舞台艺术。作为一线的舞蹈艺术教育者和创作者,我们有义务、有责任让学生在学习舞蹈表演的过程中接触舞蹈的多种艺术表现形式;而且更应该充分地利用多种形式,多种手法,多元化、多侧面、多角度地表现他们的现实生活。

  二、对中小学舞蹈创作定位与原则的一些心得

  舞蹈创作是一种审美的创造活动,但它又必须遵循舞蹈艺术发展的规律,而舞蹈创作的基本原则,就是要遵循舞蹈艺术形式的规范,取得驾驭舞蹈艺术形式的能力,以表现给我们的心灵以震撼、给我们的命运以影响、熔铸了我们的情感和思想的生活内容。但舞蹈艺术不是生活的照搬,而是对生活的创造性再现。它需要我们对生活达到选择、提炼、综合、加工并将其典型化,以达到思想感情高度的提纯与深化,并与艺术形式达到完美和谐的统一,所以这其中又牵涉到我们对生活的认识、理解、概括和提炼的能力,以及对舞蹈艺术形式的把握和表现技能的水平等问题。作为中小学舞蹈的创作人员,我们需要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我们要善于挖掘学生生活中的闪光点,积极地反映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对理想的追求;遵循现代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及特点,立足舞蹈美学本质的要求,走出误区,让中小学舞蹈的创作能够回归自然,恢复其本来面貌。

  根据多年的舞蹈教学和创作实践,本文认为舞蹈创作应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1.求“真”.

  舞蹈创作应追求诚挚热切的思想情感,表现美好善良的人性与人情。《乐记》阐明“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后动”.对中小学舞蹈来说,就是要追求体现学生的真实生活、真实情感。有了真实情感的抒发,学生的表演就会自如很多,也会自信很多。笔者曾编排过一个中学生的舞蹈叫《少男少女》,音乐用的是老狼的校园民谣《同桌的你》。因为笔者的大学生涯就是在校园民谣的伴随下渡过的,对这首歌一直情有独钟。舞蹈的编排很简单,全部采用中学生学习生活中很生活化的动作,例如,上课举手回答问题、读书、写字等,道具则是学生平时上课坐的椅子。谁知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仅获得了校园文化交流比赛的第一名,而且学生也特别喜欢这个作品。问他们为什么?他们说很真实、很感动,就好比中间上课举手、打瞌睡这些动作,是几乎每天都有可能做的事,又怎么会跳不好呢?

  2.求“善”.

  舞蹈创作要尽量以美的艺术手段表现美的形、神、意、趣和美的人生。十六、七岁的中学生最富有诗情画意,最喜欢幻想,他们思维活跃,善于接受新鲜事物。正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说“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就会拿美来浸入心灵,心灵会因它而美化;如果没有这种适合的教育,心灵也就因它而丑化”.我们为“庆祝区义工诞生周年晚会”而创作的舞蹈《烛光颂》,就是要体现义工无私奉献的精神,让学生在追求艺术美的同时也感受精神文明的熏陶。所以,校园舞蹈应该是积极健康的,它必须能够引导学生向“善”的方面发展。我们应利用舞蹈的艺术美来陶冶学生的情操,引导学生追求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求“美”.

  我们要学会艺术地反映生活:植艺术之根于深厚的生活沃土内,让艺术生命之水取之于永不枯竭的生活源泉中,积极地体现生活中美好的一面。如创作舞蹈《藤》这一个作品时,笔者的艺术灵感是来源于一篇纪实报道:一个妇女如何含辛茹苦地培养出两名名牌大学生,为国家培养了人才。这位妇人的一番话使我感触良深:“我感觉我就像一条藤,面对生活、面对困难我只有不断的向上攀援,不断地加大我的韧性和耐力,并和我的孩子拧在一起才能渡过难关。”读完报道,面对生活笔者心存感激,但一时间并不知道该如何表达。刚好学校举行拔河比赛,看见同学齐心协力地参与比赛,笔者灵机一动,便把同学们比赛中的动作串联起来,表现藤不畏艰难不断向上攀援的品格。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作品,周六周日笔者就带着舞蹈队的同学骑自行车去郊外,去观看大自然中藤的生长状态,感受藤旺盛的生命力。在寻找美、追求美的过程中,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4.求“深”.

  艺术的创造性要求我们:求异、求变、求发展、求丰富、求多彩。艺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舞蹈作品并不是直接的反映生活,而是要挖掘出生活中更深层次的内涵。有一年,全国上下学保尔,电影、电视都在播放《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一次我们采用了现代舞的编舞手法。从来没有现代舞基础的学生跟着我们在艰苦的环境中摸爬滚打,整整两个月的暑假,学生和我们都没有休息,真正的把保尔的精神落到了实处。演出时没有雪花机,无法完成雪天劳动的场景。学生们想办法出主意,把家中装修用的泡沫都搬回舞蹈室,用小刀、用钥匙把它刮成一个个的小颗粒变成人造雪花。看着他们稚气末脱的面孔,看着他们不怕苦、不怕累的认真劲,好像一个个现代的保尔鲜活地呈现在我的面前……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时期,不正需要保尔这种脚踏实地,不畏艰险、百折不挠、勇于进取的精神吗?而这些都将成为我们新生一代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最强有力的武器。

  5.求“新”.

  舞蹈是一种主观创新的艺术表现形式,所以舞蹈创作要从有限的元素中,挖掘出新的角度、新的思维、新的创意。校园题材是一个老题材但也是一个新题材,因为它的元素是人,是活跃灵动的学生。他们身边每天都有新的故事发生,都有不少新鲜事让你为之惊讶,问题是我们老师如何去观察、去捕捉,而当你观察和捕捉到时,又是如何去表现,这才是最关键的!例如,下雨天学生撑着伞在雨地里嬉戏玩耍本是很寻常的事,但如果我们给他们脚下赋于节奏的变化,加上踢踏的感觉,那是不是会从视觉和听觉上出新呢?所以,我们必须思考在表现形式上创新,在编排手法上求新,在舞蹈语汇上出新,这样才能在每一次的创作过程中有新的突破和新的收获。

  笔者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舞蹈教师,在每一次的创作过程中都深深地被学生所感动。尽管笔者的作品还很稚嫩,尽管每一次的创作都很艰难,也很痛苦,但笔者愿意让自己的作品和学生一起成长。去展现校园生活,展示其独特的意蕴,塑造出更多、更鲜活、更贴近现代青少年并为他们所喜爱的舞蹈艺术形象,取得更完善的、愉悦于人的、美的舞蹈艺术效果。

  《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异常现象及其合理利用》

  众所周知,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它在素质教育、创新能力培养以及教学改革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河南护理职业学院药检系药检系化学实验中心承担着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分析化学、医用化学、基础化学等学科数个实验项目(以下统称化学实验)。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不论是教师的课前演示,还是学生亲身实践,在学习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些失误、事故甚至是异常现象,比如化学物质相互发生反应后的颜色变化异常、生成物气味异常等等。某些与正确的实验结论不相符的异常现象会在一定程度上误导学生产生错误的认知。如果指导教师发现得不及时,必然会对导致教学效果偏离教学目标,甚至会打击学生实践和探索的积极性。及时查明异常现象的成因,通过适当的阐释和引导帮助学生修整错误的实验步骤,得到正确的实验结果,有助于培养学生求真务实、勇于探索的高贵精神,提高其参与实验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对于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质也是一种锻炼。本文首先重点分析实现现象异常现象及其成因,继而介绍合理利用化学实验中的异常现象在化学试验教学中对于提升学生的化学学科的素养以及进一步完善也化学学科的知识架构和教学体系的重要作用。

  1、实验现象异常的分析

  1.1 因试剂用量的不同引起的实验异常 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一些学生的操作步骤或实验习惯本身是有问题的,比如取药品时不用专用勺匙,无视实验规定凭直觉操作等等。在氧化还原反应中,验证高锰酸钾在中性溶液中的氧化性,加入0.05mol/L亚硫酸钠溶液1ml和蒸馏水1ml,再加入0.2g/L高锰酸钾溶液4滴,观察溶液颜色变化,由于试剂浓度较低,按此用量不能观察到明显的颜色变化,必须加入3克亚硫酸钠固体,高锰酸钾溶液要用1ml,才能出现颜色变化。

  1.2 因试剂引起的实验异常 学校的实验室所购置的药品并不是立刻就拿来实验,很多药品在长期的保存过程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会变质,使得实验中出现了一些异常现象。

  1.3 因试剂加入顺序的先后引起的实验异常 在实际实验过程中,由于加入试剂的顺序可能由于操作人员的主观原因,发生变更,这就有可能造成实验现象不符合已有的结论,甚至完全相反的情况出现。

  例如在进行溴与苯酚的取代实验时,在浓溴水中加入苯酚溶液时,看不到白色沉淀的出现,只能观察出溶液变黄。但是如果调整加入顺序,在苯酚溶液中,加入1-2滴浓溴水,这时再观察实验现象,就与预期现象非常一致,在这种情况下,苯酚是过量的,所有实验效果也不一致。

  而在做乙醛的还原性实验时,如果根据教材要求的方法与步骤制作Cu(OH)2悬浊液,也就是将NaOH溶液滴入盛有CuSO4溶液的烧杯中,就能够出现很多絮状沉淀,在加热时,有时可能看不到黑色的CuO.并且根据上述步骤得到的只是碱式硫酸铜,颜色是绿色,也就无法看到Cu(OH)2的受热分解。因此,应当将步骤稍微调整,应为将CuSO4溶液滴入盛有NaOH溶液的烧杯中,才能确保反映过程中,NaOH的量始终充足。

  1.4 因试剂的纯度引起的实验异常 对于学生而言,在进行化学实验时,实验的不同对于药品的质量要求也是不同的,由于学校的实验条件比较有限,经常会出现一些失常的情况。使用酸度对溶液的pH值进行测量时,需要先校正pH计,此时所使用的试剂必须校是优级纯的,否则将会产生极大的偏差。

  1.5 因副反应的存在导致实验现象异常 在很多化学反应中,副反应的现象都比较多,在一些情况下出现的副反应甚至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并对实验现象也会产生干扰。比如在《氮和磷》一节中的练习题有:“用大试管收集满NO2气体,并在水槽中倒扣,在不久之后,就能够看到红棕色气体不见,而水面出现了上升,大约到容器的2/3……”但是进行实验时,所收集的气体常常含有较多杂质,进而发生很多副反应,水面实际上升的高度会更高。

  1.6 因实验温度控制不当引起的实验异常 在化学实验中,温度的影响非常大,不仅影响着反应的趋势和速率,在很多情况下也决定了反应是否发生或者发生的方向等。因此,在实验时,需要控制好温度,这对实验而言非常重要。例如在做生化酶的专一性及影响酶促反应的速度实验时,要求沸水浴灭活唾液淀粉酶,但如果温度不够,酶的活性不会完全灭活,加入班氏试剂后,会有浅蓝色出现。

  在实际进行实验教学时,不仅要对上述因素进行考虑,还要考虑到试剂的浓度以及选择和介质环境等,还要判断仪器与装置是否合理等,同时实验人员本身是否具有过硬的专业能力也是决定实验成败的关键。

  2、合理利用化学实验中的异常现象的探究价值

  在进行化学实验时,所出现的异常现象也是开展化学研究的重要资源,具有很高的价值。首先,在内容方面,化学课堂与实验异常现象的出现是同步的,很多异常现象都是在课堂上出现,其内容都和对应的化学知识关系密切,也都在学生的认知范围内,通过探究可以让学生更加清楚所学的知识,印象也更加深刻。其次,在运用手段与方法方面,应当以应用当前的试剂和仪器为主,同时配合一些更为先进的实验工具,不仅能够强化学生的技能,也能够拓宽其视野,提高其对问题的解决能力。

  探究异常现象也比较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更加容易产生师生共鸣。对实验异常现象进行探究,也正符合探究性学习的本质,二者相辅相成。在此情况下,学生不仅能够掌握运用探究式学习方法的要点,也能够更加清晰的认识实验的异常现象。在此过程中,也对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了激发,形成了研究的学习科学知识的作风。

  2.1 利用化学实验中的异常现象,培养学生求实的科学态度 在实验时,如果出现了与老师预期不符的现象时,教师应当实事求是,沉着应对,对实验现象进行准确的记录,绝对不能以课本为导向进行实验教学,对于异常现象不加关注,反而人为捏造实验事实,以往预期的实验目标上进行引导。并且对于学生的实验,教师也应该密切关注,绝对不能以标准的实验现象作为判断学生实验成败的依据。因此,教师需要通过自身的示范,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科学的分析实验现象,也要让学生明白不得造假,必须严谨对待科学实验。

  2.2 利用化学实验中的异常现象,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铁丝与硫酸铜溶液反应中,铁丝表面有气泡产生”这一异常现象并不明显,如果观察不仔细,几乎不会注意到。对于很多实验中的异常现象都是如此,如果不细心,很容易忽视一些异常现象。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很多重大发现都来自于异常现象。所以,在实验教学时,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引导,促使其形成严谨的科学作风,养成仔细观察的意识和能力。

  2.3 利用化学实验中的异常现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化学实验中所出现的异常现象,通常都会给学生带来非常大的好奇心,这也是激发学生对未知领域进行探索的动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发现异常现象中存在的问题,并可以提出一些更具教学魅力的问题。如果在化学实验中,所出现的一些异常现象,学生非常有兴趣时,老师可将其留给学生探索,设置一定的悬念,培养学生的求知欲与探索能力。对于个别实验来说,其出现异常现象的原因比较复杂,教师本人对此的了解也并不深刻,甚至存在一些领域内的尖端难题。对于这些情况,老师应当实事求是,向学生解释清楚,其中应当包含不同学者的看法与见解等,还应当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努力的进行探索,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探索未知世界的奥秘。

  2.4 利用化学实验中的异常现象,培养学生勤于实验,勇于探索的精神 化学学科的基础就是实验,同时实验也是学生积累化学知识和学习化学的重要方式。在实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对于学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探索和学习新知识的关键点。教师在实际教学时,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合理地使用化学实验中的异常点,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大胆严谨的猜想和论证,并帮助学生制定出更加严密和完善的探究计划与方案。而学生在进行探究时,可能会得出很多不同的结果。严格来讲,实验结果本身并不重要,最可贵的是学生大胆探索和躬身实践的专业精神。实验教师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实验过程中如果教师实时鼓励,则会大大提高学生实践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也能锻炼其创新能力。这对于培养学生敢于探究的精神大有裨益。在进行化学实验教学时,经常会出现一些异常的现象,这些现象在出现之后,教师需要正确认识,对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探索,并采用有效的方式进行处理,这对于提升学生的化学学科的素养具有很大的帮助,也能够对化学学科的知识架构与教学进行不断的完善。

  3、结束语

  总之,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一旦出现了异常现象,指导教师切不可敷衍行事,也不建议严厉地训斥学生,而是要认真分析并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异常现象产生的原因,而后按照正确的实验步骤重新操作,鼓励其独自探索,将异常现象变为正确的实验现象,培养兴趣,这样我们的化学课堂才能成为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殿堂,才是我们高效课堂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江希华。浅谈出现在化学实验中的异常现象[J].苏盐科技,1999(04)。

  [2]徐志萍。利用化学实验中的异常现象培养学生综合能力[J]. 科技信息,2009(13)。

  [3]赵三银。无机化学实验现象异常的剖析[J].韶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02)。

  推荐阅读:《赣南师范学院学报》创刊于1980年,由赣南师范学院主办,以反映教学、科研成果为主,并积极为教学、科研服务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jylw/16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