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 发表学术论文网经济论文》 差别化管控促进中国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 正文

差别化管控促进中国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

所属分类:经济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21-11-22 11:03

本文摘要:摘要:粗钢产量的科学化管控,对于中国钢铁工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详细分析了中国粗钢产量的增长方向和增长原因,探讨了粗钢产量管控的意义,重点研究了如何通过差别化管控科学调控中国粗钢产量。中国粗钢产量管控应坚持底线和全局两种思维。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

  摘要:粗钢产量的科学化管控,对于中国钢铁工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详细分析了中国粗钢产量的增长方向和增长原因,探讨了粗钢产量管控的意义,重点研究了如何通过差别化管控科学调控中国粗钢产量。中国粗钢产量管控应坚持底线和全局“两种思维”。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要凝聚共识、形成合力,巩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构建科学管控长效机制,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促进优势更优强处更强,推动供需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促进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钢铁;产量;差别化管控;供给侧改革;高质量发展

钢铁产量

  “十三五”规划期间,中国钢铁行业率先开启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伟大实践,市场信心得到大幅提振,行业秩序得到有效净化,企业效益得到全面增长,特别是建筑、机械和能源等用钢行业市场需求拉动,比如2020年建筑行业钢材消费量达5.75亿t,同比增加6900万t[1],粗钢产量实现5年连增,年均增速5.55%,2019年接近10亿t,2020达到创世界历史的10.65亿t,占世界比例由2015年的49.6%提高至约57%[2],中国引领世界钢铁发展已有25年,充分展现了中国钢铁强大的竞争力。

  钢铁论文范例: 中国钢铁业出口的现状以及问题

  在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下,中国国内钢材消费基本稳定、长期呈现下降的趋势,与粗钢产量高位持续增长形成鲜明对比,不仅容易引发新一轮严重的供需失衡,还将深刻影响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碳排放的增加,进而迟缓行业高质量发展进程。

  2020年12月2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肖亚庆在2021年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做出重要指示[3]:“钢铁行业作为能源消耗高密集型行业,要坚决压缩粗钢产量,确保粗钢产量同比下降。”如何实现粗钢产量的科学管控,核心就要明确粗钢产量增在哪里、为什么增,然后结合政策实践、行业趋势、企业实际,因地分区、因势分时、因业分类精准施策,有序推动产量管控,有力巩固公平机制,有效促进高质量发展。

  1粗钢产量增长方向

  1.1分企业所有制

  2020年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员企业中,中央和国有钢铁企业18家,粗钢产量42071.2万t[4],较2015年增长23.1%[5],与同期全国粗钢产量31.0%的增幅相比低7.9个百分点,占全国粗钢产量的40.0%。

  从增幅上看,华菱集团、陕钢集团增幅分别超过80%、70%,中信特钢、广西柳钢增幅超过50%;从增量上看,中国宝武增量超过2000万t,华菱钢铁、山钢集团增量为1000万t左右,4家企业增量占比超过50%。 2020年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员企业中,300万t及以上的民营钢铁企业42家,粗钢产量36267.6万t[4],较2015年增长43.3%[5],较全国粗钢总量增幅高出12.3个百分点,占全国粗钢产量的34.4%。

  这不仅得益于民营钢企灵活的经营机制,更受益于发展理念的跃升,更加注重技术进步、更好推进智能改造、更优提升组织管理、更高质量实施绿色发展,比如截至目前,已公示超低排放改造钢企16家,民营钢企已达到8家。从增幅上看,鑫达钢铁、东海特钢增幅分别超过300%、200%,裕华钢铁、河北天柱、九江线材、贵港钢铁、荣信钢铁、建龙重工等增幅超过100%。另有盛隆冶金、普阳钢铁等20家钢铁企业增幅超过全国粗钢产量增长。从增量上看,建龙重工和德龙集团增量超过1000万t,东海特钢、盛隆冶金、沙钢集团等增量超过500万t。

  1.2分省市

  从增幅上看,“十三五”规划期间,宁夏自治区增幅超过150%,黑龙江增幅超过130%,广东增幅超过90%,山西、内蒙古自治区、新疆自治区增幅超过70%[6-7]。从增量上看,粗钢产量增长超过1000万t的有河北、山西、广东、辽宁、内蒙古自治区、山东、安徽、江苏8个省(自治区)。其中,河北省粗钢产量为24976.95万t,占全国粗钢产量的23.7%,较2015年增长6145.0万t,高居首位,占全国粗钢产量增量的24.7%;山西省增长2790.8万t,占全国增量的11.2%;广东省增长1620.6万t,占全国增量的6.5%。

  1.3分企业规模

  2020年粗钢产量超过1000万t的钢铁企业有24家[4],产量合计60263.7万t,较2015年粗钢产量增长30.4%[5],与全国粗钢产量增速处于同一水平。粗钢产量前十位粗钢产量为41292.2万t,占全国粗钢产量的39.2%,较2015年提高5个百分点。

  1.4分企业竞争力2020年12月,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发布了《钢铁企业发展质量暨综合竞争力评估(2020)》[8],其中,中国宝武、首钢集团、中信特钢、沙钢集团等被评为竞争力极强的A+级钢铁企业,粗钢产量合计为45455.1万t,较2015年增长28.2%,略低于全国粗钢产量31.0%的增速;占全国粗钢产量的43.2%,较2015年的44.1%略有降低。

  1.5粗钢产量增幅比较从企业看,中国300万t以上民营钢铁企业粗钢产量增长最快,“十三五”规划期间增幅高达43.3%;央企和国企增幅最小,仅23.1%;千万吨级以上钢铁企业和竞争力极强的A+级钢铁企业增幅基本与全国增速保持一致。从区域看,河北、江苏、山东、辽宁和山西等省份位居2020年粗钢产量前5,其中河北、山西超过全 国平均增速,分别达到32.6%、72.5%,其增量占全国增量比例分别为24.7%、11.2%。

  2粗钢产量增长原因

  2.1市场需求拉动

  下游钢材消费市场的需求拉动是粗钢产量增长的第一动力。“十三五”规划期间,中国经济稳步增长,钢材消费持续增长,由2015年的6.68亿t增长至2020年的9.95亿t,增长幅度49.0%,年均复合增速达到8.3%,均高于粗钢产量的增长水平。未来,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发展格局下,钢材消费仍将较长时期保持高位波动,从而形成对粗钢产量高位波动的重要支撑。

  2.2行业整合提升

  “十三五”规划时期,中国宝武、沙钢集团、建龙重工、德龙集团等实施了一系列重大兼并重组,对钢铁行业发展格局产生了深刻而长远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有利于推动集团化统一管控、专业化高效作业,从而大幅提高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实现高效益发展。如中国宝武以极致的“简单、高效、低成本”为目标,打造了“碳钢、特钢、不锈钢”三大专业化平台。

  2020年,马钢粗钢产量突破2000万t,重钢粗钢产量较2015年翻番,八一钢铁、中南钢铁、鄂城钢铁较2015年分别大幅增长40.5%、54.2%、59.4%。与此同时,重组整合后,通过龙头企业先进技术、管理、渠道和优秀人才的输出、升级和优化,使得被重组企业浴火重生。

  德龙集团重组新天钢后,新天钢不仅彻底扭亏为盈,而且粗钢产量也连创新高,2020年达到1994.5万t,较2015年大幅提升37.7%;建龙重工在重组山西海鑫钢铁之后,相继收购了黑龙江、吉林两省的全部钢铁企业,并重组包钢万腾、宁夏建龙等钢铁企业,产能利用率大幅提升,粗钢产量较2015年增长100.2%,其中,西林钢铁粗钢产量由2015年的145.6万t增长至2020年的410.5万t,增幅高达181.9%。同样依靠管理输出实现粗钢产量大幅增长的还有五矿营口中板,较2015年增长36.9%。

  2.3企业技术进步

  一方面,工艺装备技术的进步促进了钢铁企业 生产效率的大幅提升。薄板坯连铸连轧(ESP)、薄带铸轧(Castrip)、棒线连铸连轧等近终形制造技术逐步成熟并广泛应用,Consteel电炉、Quantum电炉等先进冶炼装备快速发展,促进冶炼周期一再缩短。当前,生产普碳钢转炉冶炼周期可以稳定控制为30min左右,更快的可以达到25min以内,先进的全废钢电炉冶炼周期也可稳定控制在40min以内,从而实现产能利用率的大幅提升。

  另一方面,智能制造、智慧管控一体化的逐渐普及,开启了钢铁工业的第4次技术革命。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技术的迅猛发展,钢铁行业智能制造步伐不断加快,智能装备在劳动强度大、安全风险高、作业环境恶劣的多个生产环节得到广泛应用,打造了9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和10家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宝钢冷轧建成“黑灯工厂”,鞍钢“5G+机器视觉”实现钢板的实时缺陷检测,首钢、宁钢、荣钢等企业充分利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技术,积极探索动态排产、能耗预测、决策优化等创新应用,推动了生产效率的极致提升。

  3中国粗钢产量管控的重要意义

  3.1更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当前,中国钢铁产业竞争力虽已跻身世界一流水平,但在市场定价能力、高附加值产品、技术创新等方面与国外先进企业还有一定差距,中国国内粗钢低合金钢和合金钢占比仅为50%左右,每年进口200余万吨用于国内重点工程、重大装备、国防军工等关键领域的钢材尚未实现自主可控,钢铁行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仅为30家[9],全部或部分达到超低排放改造的仅为16家[10]。

  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即由“老大”向“强大”转变,由数量时代向质量时代转变,重点是推动钢铁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这既需要中国宝武、中信特钢等一大批优秀钢铁企业的引领,更需要所有钢铁企业的共同参与和建设,摈弃粗放发展模式,立足于产品质量的提升,致力于创新能力的提升,深耕于服务水平的提升,共建行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3.2更有效率发展的需要

  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目标就是减少无效低效供给,提升有效高效供给。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要的就是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而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投资累计增长26.5%[11],较制造业投资增速高出28.7个百分点,处于工业行业领先地位。粗钢产量的高位增长,将在很大程度上刺激钢铁企业发展着眼于规模化的扩张,而不是高质量产品的供给,个别企业为了追求短期效益最大化,甚至大幅降低优特钢产品的比例,将生产重心转向普通建筑用钢,这与高端化发展理念背道而驰。同时,投资过热也将导致钢企忽视高科技支撑、先进理念引领、优秀模式输出等。

  3.3更加公平发展的需要

  《国务院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国发〔2016〕6号)、《关于推动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的基本原则明确提出“健全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构建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秩序”。中国钢铁企业数量巨大,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市场竞争更多聚焦于价格和服务,同时对于节能减排、产品升级、税收缴纳等供给背后的付出与贡献,尚未形成有效的公平竞争体系。钢铁企业以产量为纲,推动粗钢产量持续高位增长,有可能导致市场调节失灵,劣币驱逐良币,进而严重影响行业发展水平的提升。

  4差别化管控,科学推动中国粗钢产量同比下降

  在以中国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坚持全国一盘棋思维,凝聚共识、形成合力,巩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构建科学管控长效机制,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即要素资源向优势地区、优强企业流动与集中,促进优势更优强处更强,推动供需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促进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

  (1)大力推动兼并重组,因企施策实施差别化管控。“十三五”规划期间,竞争力极强的和千万吨级以上的优强钢企牵头实施了一系列兼并重组,成为行业发展新格局的重要转折点:中低速增长与高质量供给的完美结合。两者占全国粗钢产量比例分别为43.2%、57.2%,起到了支撑行业稳定发展的基础作用;其增速分别为28.2%、30.4%,与全国31.0%的增速基本处于同一水平,远低于竞争力较弱和产量规模较小的钢铁企业增速(300万~1000万t级钢铁企业同期增幅接近40%)。

  国家“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鼓励企业兼并重组,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对于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重中之重就是在立足规模优势,加强政策配套,通过兼并重组推动集群发展,不断提升供给质量,持续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同时,结合产能置换、备案管理等产业政策,实现产能确实减量和产量有效管控的双重目的。

  (2)深入推动布局优化,因地分区实施差别化管控。北重南轻、北钢南运一直是影响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2020年,河北、山东、山西、河南、天津等省市粗钢产量为45310.2万t,占全国比例为43.0%,比2015年占比提高0.4个百分点;河北、辽宁、江苏、山东、山西等省份钢材运出量占其产量的平均比例达60%以上,其中山西接近70%、河北超过80%,同期,广东、湖南、浙江等省份钢材调入量占其产量的平均比例却为100%左右。因此,应因地分区实施差别化粗钢产量管控,加大钢材净运出量比例较大地区粗钢产量管控力度,实现钢铁产业布局优化的重要目标。

  (3)积极推动绿色发展,因势分时实施差别化管控。绿色低碳发展是解决环境、能源制约瓶颈,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体现。16家超低排放改造检测评估公示企业合计粗钢产量约为1.4亿t,仅占全国粗钢产量比例的13%。

  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过程中,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进行改造升级,并大幅增加了运营成本,但在钢材售价和经营效益上并未得到体现,如果在产能和产量控制中同样得不到差别化对待,将严重阻碍行业绿色发展进程。因此,应通过政策鼓励先进和倒逼落后,推动绿色发展和产量管控的同步实现:对于实现超低排放改造的优势企业、优势产能,各级政府不宜将其纳入产能压减、产量管控名单;与此同时,对于达不到超低排放标准的企业和地区,应加大限产力度、延长限产周期。

  5结论

  基于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对钢铁行业发展规律、发展逻辑和钢铁企业发展规划的持续研究,中国粗钢产量管控应坚持行业平稳运行的底线思维和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全局思维,即一方面要充分考虑政策的连续、市场的稳定,处理好需求、产量、资源、低碳的关系,确保钢铁行业平稳运行和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要着眼于全钢铁行业的高质量发展,着眼于全行业公平竞争秩序的构建,而不是局限于某个地区、某个企业的得失,避免“一刀切”和“切一刀”的简单操作。同时,聚焦于重组、布局、绿色、流程、产品和进出口等“六大举措”,以科学的顶层设计为指导,以夯实的政策措施为支撑,促进粗钢产量管控工作取得实效,推动中国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新创.冷静看待钢材消费“非常规性”增长[N].经济日报,2021-02-28(12).(LIXin-chuang.Treatsteelconsumptioncalmlyunconventionalityincrease[N].EconomyDaily,2021-02-28(12).)

  [2]世界钢铁协会.December2020crudesteelproduction-CN[EB/OL].世界钢铁协会网站.

  [3]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EB/OL].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

  作者:李新创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jjlw/288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