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 发表学术论文网经济论文》 审美效应视野下艺术教育渗入高校体育教育的路径研究> 正文

审美效应视野下艺术教育渗入高校体育教育的路径研究

所属分类:经济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21-05-18 10:31

本文摘要: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日益明显,民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均得到大幅提升,体育和艺术已成为现阶段民众生活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传统体育,现代体育除关注身体锻炼、体质增强外,还注重运动美、健康美,通过体育进而实现身心享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日益明显,民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均得到大幅提升,体育和艺术已成为现阶段民众生活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传统体育,现代体育除关注身体锻炼、体质增强外,还注重运动美、健康美,通过体育进而实现身心享受,因此现代体育教学已成为民众休闲娱乐和审美享受的一部分.我国高等学校的体育教学和艺术教学逐步融为一体,在教学实践中将艺术教学纳入体育教学中,在提升体育教学质量的同时,丰富课堂内容、提高运动魅力,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积极性,在“以人为本”的原则上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而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关键词:审美效应;艺术教育;高校体育教育

审美教育

  体育与艺术紧密相连,自人类原始社会起就开始结合,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民众在社会生活中开展乐舞.我国传统文化中也存在较多体育和艺术相结合的项目,例如民间活动中存在着扭秧歌、赛龙舟、舞狮子、吹乐跳舞、篝火舞等.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体育活动和艺术活动在生产生活中逐渐分离,形成各自相对独立的实践行为,但体育与艺术仍具有相互依赖性.

  体育教学论文范例:体育游戏在教学中的选择及应用的一些看法

  上世纪以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的逐步推进,美学在体育领域中的融合越来越明显,各项体育活动也更多地纳入艺术特征,这期间高等教育也从专业型人才培养逐步演变为综合型人才培养,从长效发展角度而言,为国家提供综合素质强、创新意识强的复合型人才.教育过程也开始关注将专业学术、艺术能力、人文素质等进行融合,实践证明艺术教育能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能够从多个角度提升审美观,塑造更为完美的人格.由此可见在审美效应下,如何有序开展体育和艺术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不仅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同时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需要.

  1审美效应与艺术教育的审美效应

  1.1审美效应

  学术界将“审美效应”的概念定义为审美主客体在作出信息交流时,所形成的综合反映效果,其构成要素可以分为三点,即审美力、审美意识以及审美形象.这些要素能够直观反映出在审美实践中,外部环境所展现出的相关信息在审美客体中所造成的反映,审美客体在接收信息后通过感官和神经形成记忆储存[1].虽然审美客体由于受教育程度、收入层次、生活经验、兴趣爱好、日常习惯等并不一致,对信息的感觉、吸收、转化存在一定差异,但就审美力的角度而言,审美形象均属于具有客观性的事物影响,由此可见审美效应并不具备时代性、阶级性特征,能够在有效教化的过程中作出广泛推广.

  1.2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属于新兴教育的一种,其目的是为了提升个人综合素质、获得身心愉悦享受.艺术教育的教学方式包括音乐、舞蹈、美术和文学等,在推广过程中存在时代性、情感性和典型性.现阶段学术界对“艺术教育”的概念定义存在狭义和广义两种,其中前者是指开展专业性艺术培养的教育,这些教育包括理论层面教育和实践层面教育,例如广播学院主要开展主持人培养等,狭义的艺术教育概念与狭义的体育教育概念较为类似,均是单指某专业的技能、资质培养;广义的艺术教育概念所涉及的范畴较广,主要包括艺术基础知识教学、艺术创作原理推广、优秀艺术作品宣传,并逐步提升受教育者的审美水准和艺术素质,完善受教育者的审美观[2].

  广义概念和狭义概念相比,更注重于培养学习者的综合素质,而非仅培养在某专业层面具有一定能力的工作者,这与广义体育教育和狭义体育教育的差异存在类似.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将艺术教育和体育教育的概念逐渐融合,并在教育实践中探索两者共通、适用的教育模式,通过总结过往教学经验和创新教学思路,提升教育质量.

  1.3艺术教育的审美效应

  艺术教育审美效应是在长期艺术学习过程中,通过多种作品鉴赏、知识融汇和原理获取,使得受教育者逐步提升艺术审美能力,继而推动社会整体艺术审美提升的教学方式,具体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共鸣阶段、净化阶段和领悟阶段.共鸣阶段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被艺术作品的内容所打动,深刻体会作品中的内涵,实现情感激发,进入物我统一的状态;净化阶段是指学习者在与艺术作品进行情绪交流后,实现心灵净化,在真善美状态下获得情操陶冶,逐步摆脱物欲、私欲,获得境界提升;领悟阶段是指学习者在深度探索艺术作品魅力时,获得人生感悟,了解世界奥秘,这属于高层次、高水准的效应阶段[3].艺术教育审美效应不光是理论知识的传递,同时也是教育实践的体现,是传递艺术美感最为常用最为有效的方式,因此也是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

  2审美效应视野下高校体育教学与艺术教育相结合的意义

  2.1培养大学生的艺术素质,做合格人才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新课改的推进,体育教学的方方面面也呈现出一定变化,在新时代背景下,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也开始致力于培育综合人才.高校学生是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希望,是社会和谐稳定建设的栋梁,体育教育和艺术教育的集合,能够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为全面提升民众综合素质提供推动力,使得艺术教育能够在有序发展过程中完成教学目标[4].因此高等学校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创新教育模式,在体育教学过程融入艺术教育,营造良好、和谐、积极的教学氛围,使得学生能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获得心灵感悟,进而更好地塑造学生审美观,为培育综合素质强的复合型人才带来正向作用.

  2.2艺术教育的核心内容和主要途径是美育教育我国政府在教改管理文件中指出,美育教育是我国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认为美育教育不光可以提升综合素质、获得心灵净化,也可以提升智力水准、获得身心愉悦,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美育教育能够向学生展现世界意义和生命价值,能够在艺术推广过程中使得学生获得升华,进而进入新的境界.艺术教育能够使得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能够激发学生的生活积极性、丰富学生想象力、增强学生创新意识,使得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获得综合素质提升[5].

  2.3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艺术教育势在必行

  现代教育属于综合性教育,通过多种教育方式,旨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艺术教育在近年来获得越来越多高等学校的关注,成为现代教学范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能够展现出具有客观性、时代性的美学价值,学术界的大量研究文献均得出相关结论,体育独特的审美性确保体育教学存在艺术性,在体育教育中融入艺术教育,既可以高效完成教学目标,也可以展现审美效应,进而培育出具有综合素质的高校学生.高校教育需要在“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培育人才的目标下进行教学活动,在教改推进的过程中,体育教育和艺术教育结合已成为学术界和教育界共同认可的新教育模式,越来越多的高校师生注重于“寓教于美”,在身心愉悦中开展课堂教学.3审美效应视野下艺术教育融入高校难美项群

  3.1难美性项群的特点

  项群理论是体育界的基础性理论,根据项目属性差异,将体育项目分为两类项群,即体能类和技能类,其中前者可以细分为力量类、速度类和耐力类3种;后者可以分为展现难美类、展现准确类、隔网竞技类、同场竞技类和格斗竞技类5种.体育教学和艺术教学的结合,可以最充分和直观地体现在展现难美类和展现准确类两个项群中.

  这两个项群的具体项目主要有跳水、蹦床、武术、体操以及花样游泳和花样滑冰,其中展现难美类是既要展现难度,又要展现美度.通常而言,具有经济特征的体育项目均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展现难美类这一项群,与其他项群之间的主要差异在于“美”字.例如被称之为“空中芭蕾”的蹦床,在竞技过程中通过空中造型和翻转,能够全面展现出艺术美,但如果缺乏体育结合,仅通过艺术展现无法实现蹦床的造型美和动态美,也难以彰显体育竞技的魅力,使得观众感受到难度性,由此可见蹦床属于体育和艺术相结合的综合性运动,仅通过体育教学或仅通过艺术教学均不能在蹦床运动中获得较好成绩.

  3.2艺术教育直接作用于提高难美性项群运动员竞赛成绩

  难美类项群运动的竞技成绩由当值裁判组基于运动员的现场发挥作出评分,并对多个选手的分数进行对比,确定排名先后.运动员的评分参考主要来自于动作分和表现分,其中前者主要包括时空判断、身姿控制、器械熟练度、搭档默契度、动作难度等;后者主要包括形象张力、肢体表现力、身姿美感、乐感契合度、情绪表达和现场感染力等.当值裁判组在评分过程中对动作分和表现分分别进行打分,两者分值各为50%.

  艺术教育能够丰富竞技人员的艺术表现力,使得在竞技过程中能够形成与竞技内容更为匹配的状态,在难美类项群运动中,美学教育的主要形式为舞蹈,例如对存在音乐伴奏的项目需要使得竞技人员根据不同节奏处理专业动作或根据不同音乐,开展具有即兴性质的表演,以不断提升身体舒适度和动作节奏感,增强竞技人员的表演水准,进而提升比赛成绩[6].

  就现阶段我国部分该项群运动员来说,在竞技比赛中所体现的问题并非身体素质不佳或训练质量不高,而是在艺术审美过程中与国际一流水平存在一定差异;少数竞技人员在技术动作层面已占有一定优势,但这些高难度作用在处理过程中与主题、环境、音乐、节奏等并不匹配,导致动作、表情之间存在不协调感,进而影响比赛成绩.例如竞技人员面部表情兴奋、但动作僵硬,从整体角度来看缺少激情,或伴奏轻快、动作明了,但面部表情并不激动,无法表现出主题内涵,使得现场存在沉闷感.出现这些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竞技人员的审美效应缺乏,即所获得的艺术教育存在欠缺.

  伊比利亚半岛的音乐带有显著的地中海风情,不少难美类项群竞技人员在比赛中倾向于选择此类音乐,但在比赛中并未完全展现出应有热情,也缺乏地中海风情中的浪漫和奔放.国际艺术体操大师卡巴耶娃在新闻发布会上讲道,在训练过程中除基础训练外,还需要每天锻炼各种音乐所匹配的情绪,提升自身的面部表情丰富程度以及身体舒展度.在整体动作编排时,遇到伴奏风格变化,需要通过身体动作的转变,加强协调性和流动性,在节奏转换过程中表达自身情绪.卡巴耶娃对于每一个音符都了如指掌,力图通过面部表情变化和肢体语言展现,完美展现出作品的内涵,并获得当值裁判组的认同.

  艺术教育能够提升体育竞技者的创新力,使得教练员和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可以编排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各项动作.难美类项群运动在竞技比赛中对战术的要求程度较高,包括动作科学协调和式样创新,在增多高难度动作的同时,优化动作结构,使得整体动作能够从视觉层面体现出美感,实现审美要求和技能要求相统一.

  艺术教育能够不断提高运动员的审美力,使得运动员在音乐、舞蹈等教化过程中获得更多灵感,并创造出、训练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各种动作,在比赛中令人耳目一新.艺术教育对难美类项群运动成绩提升具有直接关注,是体育界公认的合理有效的训练方式.

  4审美效应视野下艺术教育融入高校其他项群

  4.1艺术教育有利于提升运动员赛前抗压水平

  就运动员的整体发展而言,艺术教育能够培养竞技人员的抗压指数,提高竞技人员的心理素质水准,为其在比赛中全方位发挥专业技术、展现动作美感夯实基础.虽然竞技人员在长期刻苦训练中拥有强健体魄和优异技术,但在真正比赛过程中,仍有不少竞技人员存在着心理失衡现象,致使比赛发挥出现失常,能够在正式比赛中出现超水平发挥的竞技人员非常少,这主要是由于在各种情绪压力下,竞技人员往往压力过大,导致动作失常.

  艺术教育能够有效提升竞技人员抗压能力,北美学者布鲁西亚在其文章中运用大量数据信息,指出音乐能够提升人体中枢神经机能,能够使得人体保持平常心态、发挥出应有水准,例如活泼音乐能够鼓舞人心、柔和音乐能够使人安宁、欢快音乐能够避免抑郁情绪蔓延.倾听不同种类的音乐能够使得人体大脑皮层中的兴奋情绪和抑郁情绪相交替,逐步提升人体神经系统的平衡性、灵敏性,并有效增强对肌肉、动作的协调力.

  4.2艺术教育有利于运动员完善健全人格

  艺术教育具有健全人格的作用,这是其他专业学科并不能展现出的作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由于过多关注技能训练和身体锻炼,并不注重竞技人员人格培养,导致部分竞技人员在训练过程中出现酗酒、打架等行为,在造成社会不良影响的同时,也约束自身成绩提高[7].艺术教育能够改善个人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著名教育学家蔡元培指出艺术教育存有“辅德性”,能够启发真善美.

  第一,艺术教育能够使得民众感受善良、感悟真情,这是由于艺术作品的表达核心即为真情实意,艺术教育通过艺术作品宣传、学习和鉴赏,使得学习者能够与作品产生共鸣;第二,艺术教育属于美学教育的范畴,能够在教育过程中实现美的创造和传递,能够激发学习者追求美的热情.当整体出现对美的认同感和追求感时,将使得优秀艺术作品获得更大魅力,同时也使得学习者能够尊重他人成果、理解作品内涵,进而在社会中营造出有序、和谐的人际氛围.简单来说,具有相同艺术爱好的竞技人员能够拥有更多话题,所形成的人际关系也较为稳定.

  4.3艺术教育有利于消弥运动员身体生长的不和谐因素

  艺术教育还可以缓解和消弥竞技人员在长期训练过程中所存在的身体不和谐现象,例如举重运动员和相扑运动员容易导致身体不和谐情况,导致在退役后面临择偶难、择业难等情形.但与此同时艺术名家尽管大腹便便、年龄增大,仍能体现出自身气质和魅力,这与退役后的部分运动员显示出较大差距,此外即便是身材苗条的年轻女性,若是扭扭捏捏,也同样不容易引人喜欢.究其原因是由于艺术教育能够提升民众气质,而气质是吸引他人的关键所在.艺术教育在长期教化过程中能够逐渐提升整体形象和外在气质,逐步消弥外在因素,从衣着、行走、饮食习惯、举止等多个方面彰显内在气质.

  5结论

  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后,我国政府进一步提出“体育强国”目标,将传统的追求外在成绩的方式,转变为注重体育内涵发展.体育运动员是我国体育形象的代表,除比赛成绩外,还需要通过肢体美感、外在气质等体现强国风范,如何切实在审美效应视野下提升体育运动员综合素质,值得学术界长期研究讨论,艺术教育渗入高校体育教育是一种有效渠道.

  参考文献:

  [1]徐通.当代体育艺术化趋势形成原因的美学阐释[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3(4):33-36.

  [2]胡飞燕,田雨普.艺术·体育·艺术体育[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6):12-14.

  [3]胡飞燕,田雨普.融合视角下的艺术体育观[J].体育文化导刊,2006(11):54-56.

  [4]郭启祥.试论体育与艺术的关系[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5(4):53-54.

  [5]李娟.浅谈体育教学与体育审美艺术[J].体育时空,2014(11):77-77.

  [6]侯典云.文化视野中的体育艺术化发展[J].体育与科学,2011(2):74-76,80.

  [7]陈正.试论体育教学艺术的主要特征[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3):33-36.

  [8]俞鹏飞,周学荣.审美经验———杜威实用主义美学视域下的体育美学探析[J].体育科学,2016(5):85-90.

  作者:张蕊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jjlw/268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