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 发表学术论文网经济论文》 西部地区贸易流程的城镇化发展机制> 正文

西部地区贸易流程的城镇化发展机制

所属分类:经济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18-04-04 10:06

本文摘要:这篇贸易论文投稿发表了西部地区贸易流程的城镇化发展机制,论文对构建商贸流通业和城镇化协同发展模型的发展机制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几个省份进行研究,城镇化与商贸流通业协同发展中充分体现出了相互促进作用,根据各省的协同发展现状,从产业布局、政策扶持

  这篇贸易论文投稿发表了西部地区贸易流程的城镇化发展机制,论文对构建商贸流通业和城镇化协同发展模型的发展机制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几个省份进行研究,城镇化与商贸流通业协同发展中充分体现出了相互促进作用,根据各省的协同发展现状,从产业布局、政策扶持和区域优势等角度提出了相关对策。

包装世界

  关键词:贸易论文投稿,协同发展,城镇化,商贸流通业

  商贸流通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涵盖了交通运输、电子商务、仓储配送、批发零售、租赁服务业及其他商业类服务业,不仅是吸纳农业人口就业的重要渠道,更是连接商品生产者与消费者不可或缺的环节,商贸流通业发展在带动农业经济向服务业经济转型过程中实现了农村城镇化的进程。

  西部地区商贸流通业与城镇化的协同发展机制

  (一)商贸流通业对城镇化发展的驱动

  首先,区域开发政策的引导和带动。随着西部大开发等区域性开发政策的实施,国家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财政补贴不断增加,西部省份的人均国家财政补贴预算近20年来一直高于中部地区和东部沿海,因此在国家政策和资金的引导下更多的生产要素向西部地区转移,商贸流通产业作为重要流通途径为生产要素的转移提供了保障。随着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西部地区的不断累积,西部落后经济的追赶效应凸显,尤其体现在装备制造、交通运输等基础类的行业发展上,而交通运输等行业的发展为商贸流通提供了保障条件,进而对非农人口的就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推动了西部地区城镇化的进程。

  其次,区位优势的相对提升。东部地区近些年来由于土地成本和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因此借助国家产业转移和承接政策向中西部地区发展。在产业转移和承接过程中,技术密集型的制造业和自然资源类企业是承接的主要内容,而商贸流通产业承担了生产要素转移和更高层次消费商品流通的需求,因此也向中西部地区进行内陆化发展,为批发零售、邮政仓储、物流等多个子行业进行劳动力和资本集聚产生了引导作用,有力推动了西部地区城镇化的进展。

  最后,人口迁移方向多元化。国家和社会资本向西部地区的集中带动当地批发零售、仓储物流及租赁服务等产业的发展,因此对当地产生了巨大的就业需求,解决了农业人口的非农化职业转变问题;同时在目前我国的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下,外出务工人员由于年龄增长返乡成为多数人的选择。根据国家对西部地区返乡创业的统计调查,商贸流通业创业门槛较低,成为自主创业的首选行业,因此商贸流通业为当地返乡人员的再就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地区城镇化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二)城镇化对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引导

  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在商贸流通业发展所需要的交通运输、仓储配送及租赁服务业等商业类服务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上比较完善,商贸流通业发展需要的各类经济社会资源边际增加成本偏低,在第三产业发展中更多承担了商品流通的功能,对城镇化程度较高地区的非农就业吸纳力有限。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中的道路交通运输、公共基础设施、机械设备及人才信息等发展为商贸流通产业发展提供了保障,同时也刺激不同非农产业的有效供给,引导商贸流通产业在第三产业经济中的多元化发展。

  从城镇化对商贸流通业的影响来看,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会显著改善全社会的消费结构,促进零售业、商品流通及租赁服务业等行业不断创新和结构优化,并通过农民转市民后消费水平的提高促进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城镇化率统计指标,2000年我国总体城镇化率为49.9%,2015年达到了56.1%,与此同时居民消费结构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其中2000年居民消费在基本生活支出、衣着类消费和生活必需品等方面的比重占可支配收入为63.0%,2015年降至47.29%,相反在旅游、文化娱乐、家庭教育培训和医疗保健等高层次的消费比重从2000年的36.38%上升至51.82%,高层次消费已经超过家庭可支配收入的一半以上。

  城镇化使得农民向城镇居民转变,职业也从第一产业务农向工业和服务业转型,身份和职业转型带来的收入提高也带动了消费能力的提升。以城镇化过程对商贸流通业中的零售行业影响为例,随着城镇化中居民收入的提高,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也不断改变,传统便利店、小卖部式的零售模式在农村向城镇转型中不断消失或升级,取而代之的是各类大型综合商场、专卖店、折扣店、电商直营等新的零售模式。城镇居民消费规模的增加和消费结构的提高一定程度上刺激了零售、仓储配送、租赁服务及电子商务等多个子行业发展,推动了商贸流通业的不断演化和创新。

  实证分析

  (一)模型构建

  研究关于城镇化水平与商贸流通业协同发展的测度引入了协同发展数学模型。首先构建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与商贸流通业发展指标的数据矩阵:

  (二)实证分析及解释

  实证分析的数据来自《2015年中国统计年鉴》,其中西部省份的部分数据来自于地方政府统计局网站,数据处理和拟合软件采用SPSS17.0。

  根据公式(6)和(7)计算出西部各省市的城镇化发展得分、商贸流通业发展得分和协同发展水平如表1所示。从表1西部各省市的城镇化发展得分、商贸流通业发展得分和协同发展水平计算结果来看:

  首先,西部地区十二个省份的城镇化综合得分与商貿流通业发展综合得分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重庆市是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综合得分最高的地区,分值为0.669,与之对应的商贸流通业发展综合得分为1.035,也是西部各省市最高值,而贵州的城镇化发展得分与商贸流通业发展得分均排在西部十二地区末位;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和商贸流通业发展得分均在前列的省市是重庆、内蒙古、陕西和四川,这些地区在城镇化与商贸流通业协同发展中充分体现出了二者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

  其次,从西部各省市的城镇化与商贸流通业协调发展指数来看,重庆市的协同发展效果最明显,而广西、内蒙古和陕西等省份在协同发展上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城镇化与商贸流通业协同发展指数最低的是甘肃和贵州,从国家统计局统计数字上来看其原因是该省份内的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偏低,省内缺乏大规模的交易市场,这些因素制约了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导致城镇化发展与商贸流通业发展出现了一定的失调。

  最后,部分省份的城镇化发展综合得分与商贸流通业发展得分出现较大的偏差。四川省的商贸流通业发展综合得分在西部位居第二,但是其城镇化发展综合水平仅为第七,分析其原因是商贸流通业在发展过程中对基础设施建设、道路交通运输机械设备及人才信息等需求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进而体现在四川省的协同发展指数仅为0.282,位于西部各省市偏后,西藏也是如此。宁夏和广西等省份的城镇化发展水平较高,但是其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水平比较落后,分析其原因是该省份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对商贸流通业的发展需求不够重视,在零售、仓储配送、租赁服务及电子商务等行业发展上引导不足。

  西部地区商贸流通业与城镇化协同发展的对策

  合理产业布局,充分重视商贸流通产业发展。商贸流通产业是西部地区第三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也是解决西部地区人口东流的重要途径,对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国家对西部地区发展不间断的政策扶持,政府调控在城镇化进程中的主导作用十分明显,在商贸流通业与城镇化协同发展中首先要解决的是人口的外流问题,因此合理进行产业布局,充分发挥商贸流通业的就业作用是首要任务。合理布局产业结构需要对西部各省份的产业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尤其是资源型地区的经济更应重视商贸流通产业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防止出现“重工业、轻流通”的发展理念,要根据不同省份的区位和产业优势充分挖掘商贸流通产业在生产要素和商品流通环节的巨大发展潜力,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过程中形成与本地区商贸流通产业的融合发展。

  积极实施促进商贸流通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偏低,尤其是西藏、新疆和甘肃等地区的国家政策扶持和财政补贴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比例十分高,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十分明显,因此在商贸流通产业发展中应积极实施有利的扶持政策。首先,积极拓宽商贸流通产业发展的融资渠道。商贸流通产业中的批发零售等子行业对企业发展的规模要求十分低,中、小、微型的商贸流通企业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融资难问题,而民间借贷的高成本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因此政府对商贸流通类的中、小、微企业应在融资上进行保护和扶持,从资金源头为商贸流通产业发展提供保障。其次,税收政策上向商贸流通类企业进行倾斜。尽管营改增后各类企业的税收压力有所减缓,但同级税率在西部地区各企业的执行标准对商贸流通行业的中小微企业仍然是重要的经营成本,各地区税收政策应对商贸流通企业进行倾斜,保护中、小、微企业的发育。最后,在大型连锁零售企业的发展问题上应科学判断,合理限制。尽管大型零售企业对地区经济发展和税收的贡献远远高于中小商贸企业,但是由于大型零售企业的现代化信息管理手段和自动化管理水平较高,与星罗棋布的中小型流通企業相比,在就业和社会稳定上存在一定的不利因素,因此从社会稳定和就业等角度应该为中小商贸企业提供健康的市场竞争环境,避免出现大型零售企业利用价格优势对中小企业的挤出效应。

  认清协同发展中的优势与劣势。前文对西部地区各省份的商贸流通产业与城镇化协同发展实证分析发现,不同省份的城镇化综合得分与商贸流通业发展综合得分显著程度差异较大,因此各地区应认清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对于综合得分较高的地区,例如重庆、内蒙古、陕西和四川,在城镇化与商贸流通业协同发展中已经充分体现出了二者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在今后的协同发展中应把握好产业布局中的结构,通过引导流通产业的健康发展来不断提升城镇化水平的质量,重点发展商贸流通产业中的吸纳就业能力强、经济活力大的子行业,例如餐饮业、物流业等,促进该省份的商贸流通产业与城镇化发展的良性互动。对于城镇化发展水平较高,但是其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水平比较落后的地区,例如广西、宁夏等,应强化城镇化发展成果在商贸流通产业发展中的应用,尤其加快对商贸流通产业发展能够有直接影响的交通运输等行业的发展,通过政策引导批发零售、仓储配送、租赁服务及电子商务等行业的健康发展,发挥商贸流通产业的巨大潜力。对于商贸流通业发展水平较高,城镇化发展水平偏低的地区,例如四川、西藏等,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道路交通运输机械设备及人才信息完善的同时,大力改革城乡二元经济带来的人口流动障碍问题,通过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引导农业人口的非农就业,从城市住房、社会保障等各个角度加大城镇化对农业人口的吸引,促进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余晓岚.河南省城镇化发展与商贸流通业耦合协调度测评[J].商业经济研究,2017(1)

  2.王水平.基于城镇化视角的中国流通产业发展空间研究[J].财贸研究,2012(6)

  3.黎星池,曾庆均.我国城镇化与商贸流通业互动发展研究——基于省际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分析[J].商业时代,2014(25)

  4.熊曦,柳思维,张闻,汤春玲.商贸流通业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水平测度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5(8)

  5.丛颖睿.流通业发展与城镇化——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14(7)

  6.李浩,魏.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县域商贸流通产业发展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6(8)

  推荐阅读:《包装世界》杂志是浙江省经贸委主管,中国包装联合会、浙江省包装技术协会、世界包装组织亚洲包装中心主办,是世界包装组织亚洲包装中心的指导刊物,中国包装核心期刊。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jjlw/16169.html